调查显示大学生首份工作预期工资超 7000 元,这一预期反映了什么现象?你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是多少?
根据一份社交平台发布的大中学生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38.5%的大中学生期待自己毕业能够拿到1-2万元月薪,14.8%的大中学生期待毕业月薪在3万元以上,两者合计超过五成。
许多已经工作的网友认为,调查呈现的大学生收入预期显著高于市场薪资水平,有“坐地空想”之嫌,一看就是还没经过社会历练的娃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根据北京市人社局的数据,北京市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大约在4000-11000元/月之间。 从专业细分统计上看,平均薪资在北京能达到或接近“万元大关”的专业领域堪称凤毛麟角。从这些数据推断,刚一毕业就月薪过万元,必然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 顺便八卦一下,今年毕业生的前辈——90后们,如今过得如何? 根据《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显示,今年90后中高端人才的平均年薪在13万元左右,也就是刚刚月薪过万的水平。
不难看出,
在大学生的期望薪资
与用人单位实际给出的待遇之间,
存在着一定差距。
但是,将大学生的薪资诉求
完全等同于“眼高手低”,
未必公道、客观。
理性地看,大学生对薪资的期待当然有其缺乏阅历、过度乐观的一面。但是,当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们看到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快速增长,城市生活成本也随之上升时,有较高的薪资期待,也属正常。 之所以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是很多人把用人单位的“出价”视为薪资水平的合理“锚点”。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应是平等谈判的关系。不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还是朴素价值观下的“合理价格”,都需在双方的接触、沟通、磨合中确定,而不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决定。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
或许更容易早日实现合作***赢!
大学生求职的平均薪水期待和用人单位愿付的薪水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既然存在差距,双方就该“双向奔赴”,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互相靠近对方的预期,最终达成一致。 一方面,大学生确实需要加强社会历练,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职场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求职资本有更精准的评估,如果一时找不到符合预期的工作,不妨专注于提升自我,当下次出现机会时,牢牢把握住。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看到,社会环境在变,如今的年轻人也在变。尽量满足年轻人的期待,既是招收新鲜血液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如果用人单位给出的条件与求职者的期待相差甚远,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失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