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特征与内涵

道家或道教传入彝族地区不仅时间早,而且很快被彝族民间所接受,与彝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揉合在一起,推进了彝族祖先祟拜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一是道家或道教思想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生活模式相吻合。道家或道教思想源于古代的鬼神思想 ; 源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巫术和神仙方术 ; 源于谶纬之学 ; 源于黄老思想。道家或道教思想的这些渊源与彝族的宗教观念不相悖逆。鬼神思想是彝族先民在万物有灵的灵魂观念下产生出来的鬼神世界的反映,彝族先民把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已亡祖先视为神灵,对其进行祭祀祈祷。道家和道教就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彝族先民的许多神灵作为自己的神灵 ; 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这也是道家或道教渊源的东西,而在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中,遇疾病和疑难问题也兴占卜,交通鬼神则有毕摩 ; 道家或道教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也出自彝族远古先民羌戎的原始阴阳观 ; 道家或道教思想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彝族先民的灵魂观本身就充满着神秘。由于二者思想内涵的相符,道家或道教思想就很快深入彝族民伺,形成广泛而雄厚的基础。象征和标志二者的一些东西也自然的相合,彝族崇拜葫芦,认为始祖从葫芦出,有的彝族人家供奉葫芦祖先,有的人家把葫芦悬于大门头上,而葫芦又成了道教及其医药的象征和标志,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腰间常系一葫芦 ; 唐宋之际的著名道士陈传则是“斋中有大瓢挂壁上” ; 元代著名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居的长春宫,有“匏瓜亭”。彝族以虎为图腾,崇拜虎,而春秋时,老子、列子均以虎为道号或为姓。道家或道教深入彝族民间的第二个原因是,以彝族先民为王室的南诏统治者,在与唐王朝频繁亲密的交往中,受到唐王朝尊祟道教的影响。唐初,南诏酋长细奴逻在未建立南诏政权之前,就与唐王朝发生了密切联系,在“永徽癸丑四年遣逻盛炎入朝,唐授奴逻为巍州刺史,赐以锦袍。”到细奴逻之孙盛逻皮继位时,盛逻皮正式在南诏确立了道教的地位。于开元十四年 ( 公元 726年 ) 立庙祀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为圣人,把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王羲之作为道教圣人祀奉 ; 到阁逻凤为王时,阁逻凤立《南诏德化碑》,碑文有“阐三教,宾四门”,三教就包括道教在内,到唐德宗贞元十年 ( 公元794年 ) ,唐使者与南诏王异牟寻订盟***击吐蕃、使用的是道教宗教仪式。《蛮书》 载 : “贞元十年,岁次甲戌,正月乙亥,朔,五日己卯,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判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谨率群官虔诚盟誓,***克金契,永为誓信。其誓文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 ; 一本藏于神室 ; 一本投西洱河 ;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伏惟山川神只,同鉴诚恳。”以彝族先民为王室的南诏政权统治者,始终与唐主朝保持着亲密联系。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彝族的宗教观念较其他少数民族更广泛地受到了道家或道教思想的影响。彝族也就在不断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过程中,发展了自己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