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怎么划分
关于汉语方言的地位,中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按照语言学的一般观点,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有很多西方语言学家据此将汉语视为一个语族,称为汉语族。而从文字、使用者、政治、文化的统一性的角度(即所谓大一统思想)来看,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汉语是门语言。因此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直接把汉语分为13种语言,cdo – 闽东语,cjy – 晋语,cmn – 北方话,cpx – 莆仙语,czh – 徽语,czo – 闽中语,gan – 赣语,hak – 客家话,hsn – 湘语,mnp – 闽北语,nan – 闽南语,wuu – 吴语,yue – 粤语。目前,大陆和台湾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通用语言,但同时在广东、香港与澳门等地区以及不少海外华人多以粤语作为通用语,另外使用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话或其他家乡语言(汉语方言)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社区交际通用语言。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例如赵元任认为标准语(普通话)是方言,闽语、粤语等也是方言[5]。然而实际上,习惯上所称的“汉语方言”相互之间或与标准汉语之间无法互通,语言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语和另一位只会葡萄牙语的人勉强达成沟通,但一个只会粤语的人和一位只会赣语的人对谈时,是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学者之分析的普遍基准为拼音文字,故该观点之于汉语(以及类似汉语的意音文字)的适用性尚可商榷。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传统的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厦门话的厦门人可能会感到与操海南话的海口人有很多***同点,虽然他们可能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盖因地理导致沟通不便而产生语言的分隔。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官话地区,各地区内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也可以相互口头交流,尽管某些地区的语音和词汇差别很大;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较小地理范围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语交流困难的方言。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福建闽东地区或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南吴方言、北吴方言、蛮话、闽语区交错,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自如地口头交流了。 一、官话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北方话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江苏大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西北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扬州话为江淮话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需要指出的是,“官话方言”,过去曾经称为“北方方言”,并不局限于中国北方。相反,中国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南方方言也属于官话方言,但相对其他地区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在官话区的可通行度相对较低,很多北方地区的官话使用者较难理解南方官话地区的使用者的语言,而反之则较容易。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除西南官话中的少部分小片以外,如灌赤片),中古汉语中的“?6?1p,?6?1t,?6?1k,?6?1m,?6?1n,?6?1ng”韵尾现在只剩下“?6?1n,?6?1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6?1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二 、 吴语 吴语,或称吴方言,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以及香港、台湾、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太湖片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0?1]、[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在南部吴语中浊音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浊音浊流。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0?7/?0?3,e,?0?0,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0?3])。三、客家话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台湾或中国南方的客家人和绝大多数畲族广泛使用,台湾的新竹、苗栗及高雄屏东一带,中国南方则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点是上声,去声不分阴阳,但平声,入声分阴阳。 四、闽语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有“?6?1m,?6?1n,?6?1ng,?6?1p,?6?1t,?6?1k,?6?1?0?3”七种辅音韵尾。在入声 [?6?1p/?6?1t/?6?1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6?1p/?6?1t/?6?1k] 全部变成 ?0?3(山西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调、高声调)。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五、粤语 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在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的东部和海外华人中使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京族、部份壮族也使用粤语。粤语是汉语众多分支中声调最复杂的一种。标准粤语有九个声调,某些方言如勾漏方言、桂南平话方言具有十个声调。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的 ?6?1p、?6?1t、?6?1k、?6?1m、?6?1n、?6?1ng 六种辅音韵尾。粤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大约对应隋唐时期的中古汉语。绝大部份汉字都有对应的粤语发音。粤语的口语和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在词汇、语法上差别非常大,存在严重的文、言脱离现象。粤语有一套自己的书面的白话文表示方式,参见粤语白话文。粤语内部具有多种方言,详细请参看粤语方言。使用粤语的汉族人口大约为汉族人口总数的5%。海外华人特别是美洲、澳洲华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粤语区移民,普遍使用粤语。[编辑] 湘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水及支系流域。湘语内部又可以按是否保留中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新湘语的全浊声母已基本清化。新湘语形成的时间不太长,其中受到过赣语以及北方移民的影响,在语音体系上体现出明显靠近官话的特征[7]。新湘语只有少数一些地方保留了全浊声母,而老湘语全浊声母保留相对完整,比如邵阳(蔡桥)方言***有33个声母,包括完整的浊擦音,浊塞音,浊塞擦音[8]。娄底方言:波[p],坡[p?0?1],婆[b] 不同音。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双峰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根据湘语主要城市人口统计湘语使用人口3596万,湖南总人口6440万,约占该省人口的56%。 六、 赣语 赣语,或称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使用人数约为2.4%。赣方言在音系上与客家方言十分接近,因此学术界有将赣客方言统一归类的提议。 七、其他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6?1?0?3](在入声 [?6?1p/?6?1t/?6?1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6?1p/?6?1t/?6?1k] 全部变成 [?6?1?0?3])。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八、 东干语 东干语为汉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融合了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