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

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图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剧目多来自《三国演义》,参与的剧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又名《两将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