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导游词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以下是我收集的古村落的导游词,欢迎查看!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皖南旅行社,本人名叫项琳芸,你们也可以叫我“项导游”。坐在我右边的是“郑司机”。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皖南古村落,如有走失,请记住这辆大巴车的车牌号“浙C0X036”,大家也可以拨打号码“13857759738”来联系我们。最后请大家注意一些事项:一、不要乱扔垃圾;二、古村落有许多珍贵文物,请不要乱触摸这些物品,更不要顺手牵羊;三、在皖南古村落里很容易走失,要记住我们的旗子是什么颜色的,以免走失。
这里就是皖南古村落了,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相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发达,还乡以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造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加突出。
看!那边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造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做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旅行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祝大家和家团圆,再见!
新叶古村导游词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新叶古村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古村参观游览。我是景区导游,叫XXX,今天我将带领各位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到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新叶古村游历,体会一番古代的“耕读文化”。
[游客服务中心]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幢徽派建筑,就是新叶古村的游客服务中心。墙上的“新叶古村”四字,是著名古建筑专家谢辰生老先生题写的。谢辰生先生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他对新叶古村情有独钟,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大门的匾额是徐永清上将所题。徐永清先生是建德市大洋镇麻车村人,1996年至2003年 ,任武警部队总政委,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第 十五届中央委员。他不仅是一名职业军人,而且也是国内著名的书法家。在大门口,有一幅对联,请大家一同来鉴赏一下。
上联是:遵祖宗一派真传,克勤克俭;
下联是: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
这一对联揭示了:“克勤克俭”是新叶人的持家古训,“耕读持家”是新叶古村的传家宝。现在各位朋友随我进入游客服务中心。在这里,我把新叶古村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 一1224 ) ,距今已有800 年的历史。整个村庄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村人口700 余人,其中95%是姓叶的。叶氏祖先叶坤在南宋嘉定年间从寿昌湖岑畈入赘这里的娘舅家,他娘舅姓夏。后来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却繁衍起来,至今已传31代,并形成全国村落中罕见的“十世同堂”现象。因叶氏人口繁多,名称多次更改,最初称白夏叶,到新中国成立时,最终改名为新叶。也许是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叶氏后人不愿轻易地拆掉祖上留下来的房屋,这就使这个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筑大多得以保留。
请大家看这一幅模型图,了解一下新叶村整个建筑设计布局情况。新叶村选址很讲究风水,村落是由宋朝大理学家金仁山先生设计的。从这幅模型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
边是祖山玉华山,右边是朝山道峰山,村子位于二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正是“山起西北,水聚东南”好风水。从玉华山来的一条溪和道峰山来的溪水会合形成一个水口, 左有象山,右有狮山,象山和狮山把新叶村的水口锁的像葫芦颈一般,这样就可以“聚止内气”,致使村落兴旺发达,财运也不外流。
新叶村的建筑设计布局是以阴阳九宫卦象之数设计布局的,把村中的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地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建筑群体,构成一组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间乡上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目前新叶村还保留有16 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阁、古寺庙和158 幢明清古民居建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故被誉为“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由于这些古建筑研究价值极高,所以新叶古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最近又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是《建德新叶***识》,是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抢救与保护研讨会全体代表在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于中国浙江省建德市签署的。这是一份古建筑古村落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叶村古建筑保护的宣言。
游客服务中心墙壁四周悬挂着许多照片。这是首届中国农耕文化节期间举办新叶村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大家可以浏览一下,增添对新叶古村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随着游步道,进人一座乡土文化的神秘宫殿。在这座宫殿里,你将会亲眼目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享受和体味乡土文化的无穷乐趣,一饱你的眼福和口福,为你的人生增添一页难忘的记忆。
抟云塔--文昌阁
各位游客,这一组建筑是新叶村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个村落里,塔、阁、祠一组相联的建筑是十分罕见的,这是新叶村的一大特色。原来,这是新叶古村按古代传统风水学的要求建设这一组建筑物的。请大家来看,新叶村背后是雄伟的玉华山,村的对面是秀丽的道峰山,村庄就像停泊在一块土地上的船,从地势来看,后面高,前面低,水流急。这艘船随时有被急流漂走的危险。再说,水就是财,水急往外流,意味着村里财气不旺。根据风水上的这一特点,新叶村先祖们在水口上建一塔,代表着一根竹篙,将这艘船永远固定牢,再建一祠一阁像一道大坝把往外流的水拦住。
大家再来看,玉华山、道峰山在村庄的两侧,像一对伟人守护着村庄,但在村庄前
面就显得低矮、空空荡荡,有了这座雄伟的塔,就形成了“三峰鼎立”,使这整座村庄前后左右平衡起来,从宏观上增加了村落的气势,使人有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这座塔叫“抟云塔”,又称“文峰塔”。始建于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当时用堆土法建塔,塔建好后要把土挑掉,所以工程浩大,造塔总***用了八年多时间。塔为砖砌,每块砖有24斤重,七层六面,塔高38.8米,围长13.8米,直径4.4米。底层有三个门,从二层以上各层有三个窗洞,为求塔体坚固,相互错开排列,层高逐渐降低。 塔外用砖牙叠涩腰檐,檐角微微挑起,塔刹由五个圆形的石盘层叠,第三个最大,上面的逐渐收小,外形如枣核。塔身体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端庄秀丽,周围衬着起伏的山峦,异常挺拔精神,向上的动势感很强。
这里是一座土地祠。它紧连文昌阁,里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两位老人慈眉善目,就像两位保护神日夜保佑着村民的平安。
紧靠土地祠的是文昌阁。文昌,顾名思义就是:“文运昌盛”。文昌阁供奉的主神就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就是执掌文运功名的神灵,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魁星”。在文昌阁二层楼上供奉着四尊神像,文昌帝君居中,右侧为掌管文运簿的天聋,左侧为掌印玺的地哑,此二神是文昌帝君的侍从。在文昌帝君像上方是魁星,魁星像略小些,其造型活泼有趣。新叶一带每逢地方戏开演,总有“点魁星”一段。由于古代是允许读书人祭拜文昌帝君其身,故阁楼与底层楼梯相连一处设一覆门,平时上锁,旁人只能在楼梯下望阁瞻仰,焚香祭拜。在古代,读书人考试之前都会来这里拜魁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魁星的护佑,考得好功名。
文昌阁门口有一对联:“抟云甲族擅书香 文昌草堂关野意”。意思是说:草野之人也要读书重视文化。 走进阁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古代私塾的布置。在古代时,新叶村曾经办过一座书院叫重乐书院,始建于元初,初名叫“重乐精舍”,是由玉华叶氏三世祖东谷公叶克诚创办的。创办初期,叶克诚延请了当时著名理学家金履祥的学生许谦、柳贯等一批著名文人会集在重乐书院,研习儒学,吟诗唱和,不以功名为务,因此声名远播,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后来,繁衍成儒源村。叶克诚仿效王羲之三月三兰亭雅集之风,也于每年三月三在重乐书院一带结交社友,吟诗赏景,后来形成了新叶古村特有的民俗——“三月三”祭祖。新叶家族“耕读传家”之风也是从此开始代代相传的。
堂前悬挂着儒教学派的创始人----孔圣人像,在两侧分别悬挂着与这所私塾相关的
教师像,主要有:叶克诚、金履祥、许谦、章懋、刘贯、叶元锡等。这些先生的简历,大家可以看一下。
各位游客朋友参观完文昌阁,就随我到村中心去看看村落里原真的农耕生活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牌坊,上有“耕读传家”四字,这标明了新叶村的'立世之本。“耕读传家”的意思是“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这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崇高的生活要求。
进士第——四方塘
从这里走进新叶古村,左边的这个墓是革命烈士墓,烈士名叫叶真修,新叶村人,早期的***产党员。1928年新叶村有22名***产党员,成立了村党支部。叶真修父亲叫叶玉铭,字中华,是黉门秀才,知书达理,写的一手好字,1928年春,时年65岁的叶玉铭加入了中国***产党,后又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加入***产党。叶真修是1928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九)农民革命运动(从寿昌南部攻打兰溪永昌)的时候牺牲的。这个墓是寿昌县人民政府1953年立的,新叶村在解放前有两个革命烈士。
各位朋友,在走进村子里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请大家跟紧队伍,千万不要掉队,否则会迷路的。因为新叶古村是按九宫八卦布局的,村里小巷子有两百多条,四周建筑物看上去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迷路。如果真的迷路了,请大家按照我教大家的两个方法做,也可以走出村子。第一种办法是一直沿着青石板路走。大家低头看脚下的路,在我们的主游干线上中间都有青石板铺着,只要沿着青石板走,就能走出迷宫一样的村子了;第二种办法是沿着路边的水渠走。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人往高处走,这样也能走出村子的。说到这个水渠,这在新叶村是十分重要的。新叶村外围有一小溪,叫外溪,那是灌溉农田用的;在村内有二条人工挖浚的渠道,叫“内溪”或叫“内渠”,这是新叶村重要的供水和排水通道。这两条作为村子命脉的水渠,因为重要,又成了村落的边界。宗祠规定,叶姓本族成员,房子都造在双溪之内,不允许造在双溪之外。叶姓族人,凡死于双溪之外的不能入祠,归葬祖莹。另一方面,外姓人,除了剃头匠和铁匠外,一律不允许定居在双溪之内。这个界线,保护着宗法制度下血缘村落的单纯性。因此有点神圣的意味。
这组建筑叫进士第,也叫荣寿堂,是崇智派的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荣寿堂出过一个进士,叫叶元锡,是清朝康熙(公元1691年)辛未科进士,后来在湖广应城、河南阳武县做县官,是一个清官。在位时被人用毒药毒死。祠堂里还有一块捷报的牌匾,上面清楚的记载着他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时,以浙江省
易经科弟37名考出去的。他留有一篇诗文叫(勉儿曹):
四时不息轮流转,恳恳勤勤惟念典;养就头角得峥嵘,男儿立志当早办;鲰生所畏在临场,风檐寸晷难使展;人到忙时我独闲,看题立意如抽茧;精神直与圣贤通,踌躇满志莫轻演;思入云梦气偏豪,百万貔貅何足喘;抉尽蔓草楠梓荣,凿破浑沌光耀显;九天咳唾落珠玑,三峡激湍骇心眼;贾之醇,董之茂,韩之潮,苏之海;千变万化总无端,要在一一能合款;自古文章有定评,针芥相投如印板;刺绣何烦倚市忙,若个青钱不中选;熙朝所重在真才,壮学幼行宜自勉。
叶元锡是新叶村唯一参加殿试而中举的正科进士。自然有参加考试的经验。在此文中,既传授临场该保持冷静、强化审题、调动所学知识等经验,又勉励后学者起步要高,追贾董、赶苏韩。一鸣惊人是目标,打动“评委”是关键。即一次没考中,切莫松懈多自责,国家重视的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
荣寿堂坐西朝东,门前有一口四方塘,塘里水是活水,水质很好。这一景致与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所作的“四方塘诗”十分相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水塘正正方方像个砚台,再看水里,村口的抟云塔刚好倒影在水里,像不像一支正在醮墨的毛笔呢?四方塘旁有一排低矮的房屋,以前是茅厕,***有五间,所以叫“五连厕”。古代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五个茅房连在一起,集中让肥水流在自己田里。这也是古代村落建造过程中极其普遍的。
从这里进巷道,我们就将进入新叶古村的核心区域了。新叶古村现在还完整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庙、古阁及200多幢明清建筑。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对此赞赏有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认为:“新叶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 “中国最大的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教授评价更高,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当然,也许有游客朋友会问,新叶古村为什么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呢?这一问题,陈志华教授在他的专著《新叶村》作了回答。他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原因。因为新叶村太偏僻,太封闭,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了解不多;二是宗法制度森严。新叶村是按血缘聚落的村落,宗法观念很强。认为:祖宗留下的房屋是不能随便拆掉的。即使自然倒塌或水、火灾害毁坏了,也要在原基地上重新建造;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住宅更新的速度很慢。正是这三个原因,使新叶古村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并成为现代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