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则新闻
新闻也分很多种,既然你要听了有想法的,那就给你一篇新闻评论吧
发一个奥运会的,也算是最近比较热的新闻了
看奥运 论人心
经历了2008年夏天全民沸腾的北京奥运后,伦敦奥运似乎只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节日,不再激起过多的热情。不过,这样也使得人们去除了那些显在隐在的顾忌,能够更恣意地对它进行观照品评,从各种角度引发出更多话题。——而这些以体育的名义生发的论辩,也每每折射出体育之外、体育之上的种种世道人心。
首先是开幕式。相对于四年前那个气势宏阔、炫目辉煌的北京之夜,伦敦开幕式的风格当然走的是一种简约路数。——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理念指导下的开幕式,本不应该直接进行高低之较,真要较真的话,还只有视觉效果上的比拼才有说服力。然而诡异的是,很多国内或香港的评论者却显然是“主题先行”,完全离开人们的视觉直观感受,对本届开幕式极尽赞美,所谓“高概念”、“人性至上”云云,甚至直接说其水准完全超越了上一届。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倒是国外的主流媒体对伦敦捧出的这道视觉大餐很不待见,比如《纽约时报》就认为开幕式“滑稽而离奇”。而据生活在国外的朋友说,普通美国人对这届开幕式反应冷淡,倒是四年前老美们口耳相传、纷纷很积极地去看开幕式的录播。看来,国内的某些“公知”这次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随之就是围绕金牌与举国体制的老生常谈。最近几届奥运会以来,这其实已经成为很多媒体的“规定动作”。的确,关于中国竞技体育的选材、培养、管理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甚至危机不能否认,但总有些人将这一现象进行“拔高”,认为过于重视金牌的获取是中国体育的本末倒置,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是尽情享受体育的快乐,金牌并不是那么被看重的。——首先,金牌在西方不被看重无需论辩,远的说,冷战时代美苏的全面争霸,就包括在体育上针尖对麦芒,似乎任何领域的些微领先都事关国家形象。近的说,本届奥运会,东道主英国迟迟盼不到首枚金牌的诞生,导致英国民众忧心如焚,不仅各大报纸的头条都在呼唤这枚金牌,媒体甚至还怪罪到首相卡梅伦的“乌鸦嘴”……其次,金牌的意义对于中国更是不同。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参与奥运,从最开始就被赋予了争取国家荣誉、争取国际认同的政治使命。“历经百年国耻,我们比较自然地将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体育,所有的一切,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挂钩”。而随着整体国势的上升,国家和民众自信的增强,金牌所负载的政治使命自然会渐渐褪去,金牌重新回归对运动的褒奖、回归人类对自我体能的挑战上来。其实,今天中国的广大百姓已经不再有金牌情结了,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只是为了欣赏最高水平的赛事本身,为了见证和感喟顶级运动员们迸发出的激情与悲欢。——众多国内的评论者自觉忽略历史语境,缺乏发展眼光的耸人听闻,如果不是故意盲视,便只能说是浅薄无知了。
最有意味的是,随着奥运赛事的深入,可以发现体育在西方好像也不是那么单纯,也总会有人自觉比附上更多含义。当中国的天才女孩叶诗文在泳池中创造历史时,某些西方媒体不顾基本教养的质疑与挑衅,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何曾是把奥运会看成“快乐的享受运动乐趣”?或许只是在自己的选手占尽优势的时候才会有这么豪迈大度的高调吧。尊重个人奋斗、尊重英雄的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为什么就那么吝啬于东方人呢?西方的这种表现真是让国内的顶礼膜拜者们情何以堪啊。
只要奥运火炬还在燃烧,有关奥运的话题永远不会消停。“更快更高更强”的背后,更公平、更坦诚、更与人为善或许是更需要强调的。而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先入为主的以奥运为名、对自己的祖国极尽贬损之能事则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