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袋简介 香火袋是什么?

香火袋简介 香火袋是什么?

 香火袋就是装着神明之图像、香灰、保身平安符咒等象征物之宗教文物,代表神祇本身对信众的庇佑灵力,凡配戴神明香火袋者,即可获得神灵的特别庇佑,以消灾除难,化解灾厄,带来平安赐福。特别是远离家乡,到他乡奋斗的外地游子,时常会将家乡崇奉的神明之香火袋,随身携带,以祈庇佑平安。尤其是台湾明清时期以来,早期许多闽粤籍的移民,往往会将家乡的神明或是香火袋携来台湾,随身护佑。甚至有些庙宇的兴建传说,还是信众为了赶路想如厕,而将香火袋暂时悬挂在半途中的路树上,却突然发出异样豪光,而知神明要在此地发挥神力,护佑该地乡民的起始。

 香火袋内装有香灰、香火,所谓「香火」其起源可溯于古老的典籍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禛。」意即帝王洁祀以烟的体制,在始于祭祀周文王的祭典,且祭典清明传衍不绝。但当时还不是烧香的形式,而是在祭区向天烧大量的燔柴,看燔柴之烟冉冉上升于天。此种现像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代,产自西域的香料传入中国后,才开始了真正烧香的时代。

 一般的香火袋,其内容主要有:庙宇主神的符令,并有主神盖的红印;或是含有主炉的香灰(香火)。早期常用写有神明名讳的红布袋来装填。后来现代印刷纸张技术及塑胶套的大量生产,才开始流行以印有神明相片的小型塑胶套填装。并会加上一条红棉绳,方便信众穿绳悬挂于脖子上,或是悬吊于轿车、货车等,作为日常保身平安或行车出入平安。倘若居家没有空间安奉神像,或是尚不方便供奉神明者,一般可以先以神明的香火袋来祈求加以庇佑。当信众向神明祈取香火袋保身平安时,可以随个人财力与心意,随喜敬献香油钱或功德金。

 香火袋一般除了印有神明图像的纸卡外,其内容中至为重要的,便是一张黄色的平安符了。平安符为道教和民间信仰常用的符令或灵符之一,不分男女老少,常为随身保佑平安之用,而有护身平安符之称;若用为镇宅之平安符,则称镇宅平安符。符令是一种具有驱邪除祟功能的宗教性图文,在仪式中通常与咒语同时使用,并称为符咒,用来作为沟通神鬼的重要媒介。传统上符令多由法师亲手绘制,但台湾寺庙为了因应众多民众的需求,多以版印方式印制符令,然后再盖上镌刻神祇名讳或宫庙名称的朱印,而许多早期的木雕符令印版而成为精致的民俗工艺。

 而平安符的符令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符头、符身(符胆)、符脚。符头书写三个「P」,代表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符身多为奉某某宫庙神祇之号令,而有「敕令」之字样,并书明此道符令之功能如驱邪、护身、镇宅等,而有随身平安、安镇阴阳、保佑民安、镇宅平安、镇宅光明、合家平安、合境平安,以及「扫去千灾解厄难、招来百福集祯祥」、「元亨利贞」等字样,除此之外,尚有符令会加绘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图样,以加强平安符的灵力。符脚的形式类似画押,代表道士、法师受箓而能使用符令的印证,如书写「罡印」的道教复合字;若是以版印方式印制的符令,则多在符脚印「罡」字。最后在平安符令上还要加盖一方红色的神明法印,以示经过神力的确认。护身用的平安符尺寸较小,多为纸质,常被折成六边形放入香火袋内,随身携带,或挂在车上,来保护人身(车)的平安而不被邪灵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