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易占实例:《左传》筮例十三则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易经占卜的记载,最早的例子即见于《左传》,其中记载了十三则易占的故事,对占测的因由、起卦、解卦及应验情况等均有记述。

起卦风地观,四爻动,变天地否。

《周易》观卦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与《左传》中所记一致。

起卦水雷屯,初爻动,变水地比。

《周易》屯卦初九爻辞: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本例为先卜后筮,卜为龟卜,筮才是易占。

起卦火天大有,五爻动,变乾卦。

《周易》大有卦辞:大有,元亨。

六五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

起卦山风蛊卦,无动爻。

《周易》蛊卦辞: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左传》中引用的“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该句不见于《周易》。有两种可能,一是《周易》卦辞在后世流传中发生过变化,二是卜徒父解卦时引用了别的蛊卦占辞。

起卦雷泽归妹卦,上爻动,变火泽睽卦。

《周易》归妹卦辞:归妹。征凶,无攸利。

上爻辞: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左传》所引爻辞为“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与《周易》爻辞有不同之处,但文意相似。

起卦火天大有卦,三爻动,变火泽睽卦。

《周易》大有卦辞:大有,元亨。

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与《左传》中所引相同。

起卦地雷复卦,无动爻。

《周易》复卦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左传》中所引“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也不见于《周易》。

起卦艮卦,初爻、上爻及三、四、五爻***五个爻都动,变泽雷随卦。

《周易》艮卦辞: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初六爻辞: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二爻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九三爻辞: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六四爻辞:艮其身,无咎。

六五爻辞: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九爻辞:敦艮,吉。

《周易》随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与《左传》中穆姜所引相同。

起卦泽水困卦,三爻动,变泽风大过卦。

《周易》困卦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疾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与《左传》中所引相同。

起卦地火明夷卦,初爻动,变地山谦卦。

《周易》明夷卦辞:明夷,利艰贞。

初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与《左传》中所引相同。

《左传》中卜楚丘解卦时还用了卦象,说“纯离为牛”,并据以认为求测的穆庄叔之子(叔孙穆子,其家族为鲁国三桓之一的叔孙氏)将因为宠信一个名字叫“牛”的人而被饿死(此人即“竖牛”)。

按《说卦传》,离的卦象主要代表事物有:离为雉,离为目。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鸁,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离为牛从何而来,离为什么还代表牛呢?

离卦中爻为阴爻,得坤卦之中爻,为小坤卦(同理,坎为小乾卦)。坤在人体为腹,所以《说卦传》说离卦“其于人也为大腹”。坤为子母牛、牝牛,所以离也有牛之象。

《周易》离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卫襄公死后,嫡夫人姜氏无子,宠姬婤姶(zhōu yà)所生有两个儿子,孟挚和元,但长子孟挚有残疾(跛脚)。庶出的这两个儿子谁来继承君位,卫国的大臣孔成子和史朝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卫国始祖康叔说要他们立次子元为国君,但毕竟是废长立幼不合于礼制,所以,孔成子就立谁为君的问题先后占筮了两次,第一次问“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立二子元;第二次问“余尚立絷,尚克嘉之”,立长子孟挚。

第一次起卦得水雷屯卦,无动爻。

《周易》屯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第二次起卦得水雷屯卦,初爻动,变水地比卦。

《周易》屯卦辞见上。

初九爻辞: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屯卦辞及初九爻辞都有“利建侯”,史朝认为是“建非嗣”,因为按礼制自然是立长为嗣,而建侯有非侯而建之的意思,所以要拥立本不该继位的次子。

起卦坤卦,五爻动,变水地比卦。

《周易》坤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六五爻辞:黄裳元吉。与《左传》所引相同。

本例并不是按卦爻辞来解卦。“黄裳元吉”,南蒯以为大吉,但子服惠伯对这四字的理解是忠和信,以忠信而求当然是元吉,但不忠不信之事就不能是元吉了。

起卦地天泰卦,五爻动,变水天需卦。

《周易》泰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以上是《左传》中记载的十三则占筮实例,***有十四个卦(其中一则为一事两占),其中三个卦无动爻,一个卦为多爻动,其余十卦均为一爻动。

此外,还有几处引用《周易》经文以作评述说理,虽然不是用于占卜,但可以作为春秋及战国时期《周易》得到广泛使用的例证及补充(本文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