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州的历史记载

陈州,淮阳。

上。

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

乡一百四。

元和户四千三十八。

乡三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

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於陈,春秋时楚灭之。

秦灭楚,属颍川郡。

汉高帝分颍川置淮阳国,後汉章帝改为陈国,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

曹魏复为陈国,以东阿王植为陈王。

植子志徙封济北,又为陈郡。

晋、宋因之。

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於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棱陵县。

高齐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

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

隋开皇二年改为沈州,大业二年废沈州入陈州,三年改为淮阳郡。

武德元年,复为陈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九里。

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

北至东都六百六十里。

东至亳州二百里。

东南至颍州三百里。

北至许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绵,绢。

赋:粟,麦。

元和贡:绢十五匹。

管县六:宛丘,太康,项城,南顿,氵殷水,西华。

宛丘县,紧。

郭下。

本汉陈县。

春秋时,楚灭陈,县之,秦、汉仍为陈县。

汉属淮阳国,後汉属陈郡,晋属梁国,宋属陈郡。

高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於此。

隋文帝罢陈郡,改项县为宛丘县。

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县南三里。

《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

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

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

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经县理界东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

包羲氏、神农氏并都於此。

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陈,卒为秦所灭。

弩台,在县理古陈城南八十步。

後汉陈敬王曾孙宠善弩射,十发皆同处,常於此台教弩。

黄巾贼起,宠有强弩千张,故惟陈国保全。

开元九年,移孔子庙於台上。

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

《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池也。

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

古伏羲氏始画八卦於此。

太康县,紧。

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夏县地,属淮阳国。

後汉属陈国。

後魏孝昌四年置阳夏郡,以县属焉。

隋文帝改阳夏为大业县。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

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

汉五年,高祖追击项羽,至阳夏南,羽败走固陵,是也。

项城县,上。

西北至州一百里。

汉项县,古项子国。

《春秋》“齐师灭项”。

至林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

按此城即楚筑。

在汉属汝南郡,晋属陈国。

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

东晋孝武帝时,秦将苻融攻陷寿春,苻坚舍大军於项城,轻骑八千,兼道赴之。

时有谣曰:“坚不过项。

”坚出令曰:“敢言吾在寿春者,拔其舌!”众谏不从,坚遂败。

武丘,县东南四十里。

本名丘头,魏王凌密谋废立,司马宣王将中军讨凌,大军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势穷,军到丘头,面缚水次,因改丘头为武丘,以旌其功,即此也。

小汝水,西南流入,去县五十里。

公路故城,县东四里。

汉末袁术所筑。

故诱城,县北三十里。

魏?丘俭作乱,西至项,邓艾督军至乐嘉以诱之,後人因谓之诱城。

百尺堰,县东北三十五里。

司马宣王讨王凌,军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顿县,上。

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

古顿子国,後逼於陈,南徙,故号南顿。

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後汉世祖父钦,尝为此县令,故号南顿君。

光武生於此县中。

宋为南顿郡。

东魏於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

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武德六年省入项城。

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县,中宗复为南顿。

颍水,县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县西南四十里。

高阳丘,县南四十里。

应?,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才子,故号高阳丘。

氵殷水县,上。

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汝阳县,属汝南郡。

晋属汝南国,宋又属汝阳郡。

隋开皇三年属陈州。

十六年,改汝阳为氵殷水县。

建中二年属氵殷州,兴元二年氵殷州废,改属陈州。

氵殷水,经县北,去县三里。

溉灌城,县东北二十五里。

本魏将邓艾所筑。

艾为典农使,行陈、颍之?,东至寿春。

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尽地利,遂开筑陂塘,大兴溉灌,军储丰足,因名此城。

乾?台,在县北三里。

《左传》楚灵王有乾?之台,即此也。

西华县,上。

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

後汉因之。

晋无西华县。

宋复置,属陈郡。

高齐省。

後魏太和中复置武城县,神龙元年又为基城,景?复为西华。

颍水,县南二十里。

洧水,县南二十里。

集粮城,在县西十里。

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