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瓷器简介及特点
资料记载的汝窑瓷釉色***有八种,但是传世至今的只有三种:卵青、粉青、天青。卵青釉颜色与鸭蛋的青色相似,颜色闪淡蓝,有粉质感,几乎不透明,也称月白色。釉面存在较浅的开片现象和少量棕眼。粉青釉颜色蓝中闪绿,比卵青颜色更深一些,釉层透亮,釉面开片纹路较深,纹线呈白色,棕眼较多。天青釉颜色呈淡蓝色,釉色纯正不闪绿,犹如雨后的天空蓝色,釉面呈现亚光光泽。值得一提的是,天青釉在较低的烧成温度下,其发色为淡淡的天青色,釉面半乳浊,如果温度过高,则变成透明的青绿色,并存在排列稀疏的大气泡。
汝窑瓷釉层薄而均匀,釉色纯正,为结晶釉,透过放大镜观察釉层,能看到结晶颗粒。汝窑中的釉色粉青、虾青、月白和偏天青色为早期瓷,釉下存在稀少气泡,排列均匀。而釉色纯正的天青釉和天蓝釉瓷,釉下气泡较大,排列密集。
豆青釉瓷有卖呢拥有较强玻璃质感,釉下气泡较大排列紧密。梅子青釉面下的气泡聚集,但不见攒珠现象,釉面不存在开片纹路。葱绿釉面也不存在开片纹理,釉面下不存在气泡。
汝窑瓷釉料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研磨成的粉末,所以烧成后釉面呈现于是版光泽,
且釉色跟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从早到晚观察其颜色都不相同,并且釉面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汝窑釉面存在的开片现象,按照纹路的不同分为蟹爪纹、鱼鳞片纹(也称蝉翼纹)、细碎鱼子纹、柳丝纹、冰裂纹等,纹路轻浅,且很细。
汝窑瓷器中圆器都是采用支钉烧的烧造方法,所以观察瓷器底面,能看待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内墙,断面颜色呈现白色;琢器大多采用垫烧,也有采用满釉支烧的,使用垫烧方法的瓷器底足不施釉露出瓷胎,釉面和瓷胎的结合部位,颜色微泛粉红色。
埋藏地下百年乃至千年的汝窑瓷在出土后常常伴有“吃土”现象,但这对瓷器本身没有什么影响。透过放大镜观察,
能看到瓷器表面存在很多土咬斑痕。根据烧成温度的高低、埋藏地区的情况,瓷器受泥土侵蚀情况也不同:瓷器烧成温度较低,埋藏地区的土壤较潮湿的,其被侵蚀程度较重,偶有存在水沁水锈的现象;反之,瓷器表面局部或小面积存在泥土侵蚀的斑痕,斑痕和瓷器表面的开片纹记忆体在浅金黄橙色沁痕,周围存在白化扩散现象。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二、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三、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
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汝窑稀少,与它烧造时间短不无关系。古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认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的15年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汝州城文庙烧造青瓷,专供宫廷。之后几年,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汝窑烧制便时断时续,至靖康之耻,专供宫廷的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
关于汝窑存在的时间,各路专家推测并不一致,但主流的说法是,仅有20年左右。南宋时,汝窑已经“近尤难得”,十分珍稀了。
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汝窑烧制便时断时续,至靖康之耻,专供宫廷的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关于汝窑存在的时间,各路专家推测并不一致,但主流的说法是,仅有20年左右。南宋时,汝窑已经“近尤难得”,十分珍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