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镇的特色经济

桂花镇境内有三大特色资源: 桂花叶大浓绿,树姿挺秀,四季长青,香飘云外,是一种集色、香、形、韵、药于一体的珍贵植物,象征着常青、永久、团圆、美好、吉祥和高贵。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赋诗。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杨万里《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脍炙人口,更有“吴刚伐桂”、“蟾宫折桂”、“桂花仙子”的传说广为人知。

八月,桂花芳香四溢,是赏桂的季节。中国桂花观赏地颇多,诸如桂林、成都、苏州、杭州,而以湖北咸安区最佳,称为中华桂花之乡。

咸安赏桂,最佳处又在桂花镇。这里有桂花街,桂花园,万亩桂花林基地,桂树遍地,满山遍野。每到花开季节,方圆数十里,芳香沁人心脾。这里桂花品种齐全,有橙黄色的金桂、花色乳白淡黄的银桂、花色橙红的丹桂,还有日香桂、月月桂、四季桂。这里的桂花以其花多、花密、朵大、瓣厚、色鲜、香浓闻名全国。这里的桂花数量最多,约有30多万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桂就有2000多株。花纹山飞仙洞下一株树龄达120年的丹桂,至今枝繁叶茂,每年中秋前后两度开花;泉塘畈一株四季开花的桂花,在隆冬时节仍然满树花朵;桂花村葛藤坪一棵银桂,树龄600年,真乃桂花之王,而柏墩村木梓坳更有一片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林。

金秋时节,来到桂花飘香的桂花镇赏桂,远远看去,你看不到桂花盛开的样子,只能看到绿叶繁茂。走近了,你才能见到那细如小米粒的桂花就躲在绿叶下边,往往是十几朵、几十朵相互簇拥着静静地绽放。正如朱熹所咏“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人们赏桂有桂花雨之说。在桂树丛中,风儿吹过,将桂树枝头那一簇簇花瓣剥离,一瓣瓣淡黄娇嫩的落花在风中轻舞飞扬,如丝丝细雨飘然洒落。要是遇上采桂劳动,只见群群采花女,拉着布垫,或摇曳枝头,或持竿击花,顿时,花雨纷纷,则是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美丽画面。 湖北咸宁太原王氏是唐代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王仲舒第六孙王希翔的后裔,希翔公四世孙元万自江西婺源武口迁睦州,始新源黄畈,其十四孙大申,字大荣,为善山将军,居淮,后转迁湖北咸宁县(今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附近的飞鸡墩庄(今桃花尖村)定居,与同时迁徙咸宁汀泗桥镇的大信公同为咸宁始祖,其后裔又分迁湖北鄂州泽林、咸宁马桥、桂花等地,仅咸宁市咸安区王希翔之后裔已有一万二千余人,是咸宁王氏中的最大一支。

咸宁桂花镇毛坪村王氏宗祠是大荣、大信公的后裔***同合建而成。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筑,设计精明,三栋联宇,雕梁画栋,装饰富丽堂皇,气势雄伟,自2014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9个月时间,耗资600多万,终于完工举行庆典,这是咸宁太原王氏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咸宁太原王氏子孙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壮举。这一壮举,乃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氏族精神,传承上古文明,敦促大众团结,启迪后代奋发进取的综合工程。它将激励王氏子孙在新的征途上奋发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桂花镇南川上游500米处的金桂湖,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大坝横卧在南北两山之间,气势宏伟。水库承雨面积80平方公里,总库容1.119亿立方米。这里风景秀丽,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湾碧波翡翠般的湖面,山色空濛,水色潋滟。当地人说金桂湖水,是由九条山水汇集起来的,称为九龙戏珠。其实何止是九条,那无数条湖汊,状若迷宫,湖面上星星点点许多小岛,还有岛上的小山,到处山峦起伏,碧水清波。金桂湖是一个美丽的环保生态旅游的地方。

在南北对峙的低矮的山脉中,一条清澈小河东西贯穿。小河上有一略高水面半尺的木制浮桥,浮桥之东是一座古老的砖木结构古廊桥。桂花镇刘家桥这座小村,就是因为保存着这座完整的廊桥而得名的。

这廊桥长十米,宽两米,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面由一色的大青砖铺就。廊桥独特的地方在其桥上的结构。它完全以房屋形式盖有廊亭,青布瓦盖顶。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桥栏整个高约三米,下用青砖建起一米多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上面则是雕花木窗一直到顶,雕花木质陈旧,已看不清当时颜色,墙内还置有长凳。整个桥的上半身就象一个长长的走廊,站在桥上,恍如置身屋内,所差惟南北两扇门而已。廊桥上一副对联:“水秀山青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写出它那美丽、奇特、古朴的风姿。桥头竖一黑色大理石碑,碑上刻录着捐修此桥的善人名单。此碑为重修廊桥立于清道光十三年,距今一百七十余年。

桥北紧靠村舍。这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据村里的老人说,此村是汉刘邦的后裔刘伯常迁居于此后,于明崇祯三年始建,以后逐形成的,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

村子里上百年历史的房舍随处可见。走进村中小巷,只见石屋高大、砖墙伟岸,墙上的“双福双钱”漏窗,颇有古韵。小巷深处,高大的古哨楼将通道的动静一览无余。

这里的古屋多呈天井院落状,门内几进,院院相连,左右回廊与邻居相通,两家分隔标记仅为一高过半米的石门槛。由于家家房舍相连,碰上下雨天自村东走到村西,不用雨具也不担心打湿衣服。

一处百年老屋,门楣上“德耀荣光”四个楷体大字已现班驳,高阔盈尺的大石门槛光滑洁净。屋里墙壁多为雕花木制挡壁,还有矮小的阁楼,楼上也是雕花木栏杆,古色古香。楼房屋宇,檐角飞翘,古窗楣上还建有遮雨棚。雕梁镂扇,虽残破凋敝,仍依稀想见当年的豪华。

刘家桥因那几条老巷、几座老桥、几栋老房、几棵老树以及村里还存留着的石碾、石磨、舂臼、风车、水车、纺车、竹桥、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等许多古代用具,便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加上村里带古朴淳厚色彩的婚丧喜庆,衣食住行,这座聚族而居4个世纪的古村落,自然风光,人文景光和民俗民情,相互交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厚的鄂东南文化特色,被誉为“楚天民俗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