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达拉现象的历史来源:
在人类早期文化特别是东方古代文化中,这种曼达拉现象曾经广泛存在。
在印度教文化中,湿婆(Siva,或 Shiva)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之神,一幅印度教的图画展示了湿婆创造世界的过程。图的最中心是一个点,它被两个“雌性体”拥抱;外一层是十二种物质;再外层好像是一座方形祭坛或寺院,它由红、绿、白、黄四种颜色各占一隅的形式绘成;方形之外是大千世界。荣格解释道:“作为一个通例,它显示了湿婆创造世界万物的过程。依照婆罗门教的教义,湿婆是绝对的、永恒的第一存在(The One Existent)。创世过程起始于那个没有展开的中心点(人们称之为湿婆——宾杜,Shiva-bindu), 它被雌性体沙克醍(Shakti)永恒地环抱在中心。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世界从此由自在的存在进入自为存在的状态。”“这幅曼达拉图形显示出所有对立物的统一体,它深深地隐含在阴和阳、天与地之中,显示了永恒和不变。”概括地说,这幅图画既具有“太极—两仪—四象”的理论特征,也具有“内十字、外方圈”的结构形式。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广泛流行着一幅“世界之轮”图画。图像表现为一个阎罗(或谓神灵)抱着的轮子。这个轮子的最中心是一个点,点的周围由四重圆圈构成。由内向外的第三圈为六条向外的辐射线,第四圈是十二条辐射线。它所展现的也是世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结构形式看,具有类似“内十字、外圆圈”的特征。
在传统的华夏文化中,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系列神秘的图画。人们把这些图画看作是玄妙莫测的“圣图”,当作盛世祥瑞,上天的启示。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图形大多与曼达拉有关。
河图和洛书的起源很早。《周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关于河图、洛书的性质,古代学者大多就其起源方面作神秘性的渲染,诸如“伏羲氏王龙马出河”、“禹治水神龟负文”云云,对图像本身涵义的解释很少。人们通常引用《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说,在数字方面作些敷衍和想象。其实,无论河图还是洛书,都是以曼达拉为表征的宇宙生成模式。就河图而言(见附图三·A),图的中心是一个点,由这个点发出四条放射线,放射线的四端是四个点。从河图的整体看,中央是一个十字型,十字周围是三重间断的方圈。古人有一种解释,认为十字中心的点是“乾”,十字的四个端点分别是“元”、“亨”、“利”、“贞”,周围的方圈代表土、木、火、金、水。虽然所谓“元、亨、利、贞”这样的解说难免有皮附之嫌,但由乾发展到土、木、火、金、水,确实表示了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另外,十字周围的方形圈由数目不等的空心点和实心点构成,除去它们可能表示阴和阳的意义之外,由内向外的第二圈由一、二、三、四组成,第三圈由六、七、八、九组成,也表现出由内向外的衍生过程。洛书的情形(见附图三·B)与河图大同小异,中央的十字相同, 周围的方圈较为简单,数字的排列也不规则,但“内十字、外方圈”的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太极图,据说由五代道士陈抟传授, 周敦颐和二程加以阐说。但是,其理论渊源却在《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或曰无极),是宇宙的起点。虽然太极图不是典型的曼达拉,但它对我们理解河图、洛书的曼达拉性质十分有益。
伏羲八卦图, 是一幅古朴的曼达拉图形。依照《系辞》作者的意见,八卦的起源很早:“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图的精义是衍变,是由太极到万物的发展。《系辞》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然而,这一发展过程却被描绘为这样一种图式:中心点(这个点被极端地夸张了)和米字型结构。这是曼达拉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