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当内家拳经解读:如何养气、练气和用气?(1)
武当内家拳经解读:如何养气、练气和用气?(1) 一晃接触习武练功有两年多了,从开始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内心有逃避、抵触,到现在一步步摸到拳经的些许感觉与智慧;从最初硬邦邦的身体到现在慢慢松柔、气机畅通,我从内心和身体上开始慢慢喜欢上了练功。 在此,特别感谢那些引领我走上武道大门的老师和同伴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会反省和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谢网络上所有分享出内家武道的老师们,因为你们的示范,让我在视觉上对武道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让我对于拳经的了解和思考更加深刻;感谢古来的先贤们,因为你们的无私和智慧,才给后学留下了一条探索‘人体生命科学艺术’的道路。 我也愿意,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小小体悟分享出来。它肯定是不完善的,甚至很多是我没有体悟到的。但我想,这并不妨碍我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武道,因为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错误是一种不完美,但恰恰这种“不完美”就是那“完美”中的一部分。 一、 为何古人常说“练功须带三分病”?真正的‘内家拳’一定是首先起到‘调理身心’的作用我是在练习了两年后身体进展不是非常明显,才不得不钻进大量的武道书籍、视频后,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不少练功人,都是在开始身体孱弱的情况下,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去习武的。然后,我也看到了有人提出“练功须带三分病”的观点,很自然地,我就把这两个联系起来思考: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内家拳经的祖师爷张三丰的说法:夫太极拳,为 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可见,内家武功最本初的首先起点不是为了技击,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懂道”,而仅仅为了一个简单朴实的目的——延年益寿!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是要来调理身心健康了,如果身体不健康,心灵不宁静,长寿便是痴人说梦话了。 另外,从现实生活来看。很多的老年人、中年人目前依然在传承着中国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虽然他们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核心,因此无法提升到‘技击实战’的层次,但也不能一棒子将他们打死——认为他们的东西什么狗屁都不是!事实上,外国人很懂得去从中发现“奥秘”。他们发现:在中国的公园里,那么多练习太极的人散发了一种宁静祥和的能量场,对自己和他人都大有裨益!这种称为操或戏或其他任何东西也罢,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它最起码达到了一个作用:强身健体!仅此一点,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最后,从武道的检验来看。一个人练得功夫是不是真的,走的方向是不是对的,看看他得身体变化就好了。这一点,我在带孩子们练功的经历中感受十分明显。 有一个孩子,我们姑且叫他小叶吧,一开始从传统学校出来接触身体训练时,连基本的蛙跳都做不到。跳一两个就开始气喘吁吁,当时到自己,执着于“让孩子尽快提升”,所以安排了“强度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也是目前很多学校甚至专业体校都在运用的。那就是,既然跳不好,那就反复地训练。孩子听从了安排,但过程其实非常难受。于是,我就问自己:如果是我,我喜欢这样吗?想想自己开始练功,练习大云手时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我就在后面放弃了这种训练方式。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遗憾,也为自己的“简单方式”感到愚蠢。当我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提升武功时,我就发现了些许的奥秘。 我自己的身体是属于偏瘦,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在:气机不畅,身体堵塞较多,中气不足,爬山时喘气。而这直接导致了我在一开始练功时和其他人的明显区别:因为别人的中气较足,一开始动作,内气就会自然配合起来,所以看起来做得到位;而我自己中气不足,所以动作一抬手就有点别扭。好比是一个有气充满的气球,让它变形状,变起来是很“饱满”的,一个气不足的气球,要变起来,就不好看了。但因为外形的不好看,而判定一个人练功有问题,是有点可笑的。我们必须去思考:为何他练得不成形?使他真的没用心,还是身体底子有区别? 所以,我不再执着于小叶的外形,而是开始关注如何调理他的身体底子。我推测:如果他的身体能够发生较大变化,那就说明我的引导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