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写完《鹿鼎记》后,就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了,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972年,新武侠小说宗师之一的金庸,在写完《鹿鼎记》后,就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了,这是为什么呢?按金庸自己的说法,自谦江湖人物已写尽风流,不想重复套路化。十五部作品,从清朝到清朝,韦小宝作为社会人物,并不突出武功,已然离侠远去。

出生海宁查氏名门的他,自幼痴迷读书,对传统文化入迷。曾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但品性与学校风气不适,后转行《大公报》编辑。当初写武侠不过偏门副业,卢孚梁羽生赶鸭子上架,以维持《明报》的生存。他认为是属于娱乐化写作,无心插柳柳成荫。

金庸作为文化人,他更看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人责任。

在香港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以及与祖国的疏离感,以武侠小说这样平民化的作品,宏扬"侠之大为国为家?的家国情怀。

人说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宗庙,古龙的庙堂再高也是江湖,点评实在精妙。金庸搁笔前后,古龙等新人新作频出影响日大。古龙的名声鹊起,但他曾在一文中言及,作为武侠小说作家,与当时上流传统观念的文人作家地位相去甚远。古龙不无悲伤地回忆:他曾经认识一位可心的女孩,对她说自己是个作家。女神听了眉开眼笑,望充满了崇拜之情,但当古龙说自己写的是楚留香,李寻欢、陆小凤风靡一时的武侠人物时,女孩顿失所望的表情,让他的骄傲荡然无存。

李敖王朔等不少人,也指出文学性差,言辞颇为激烈。金庸以无招胜有招,置之不理,除金大侠生性善良温和中庸,他也清醒的认识到了,他们骂的并非全无是处。他内心仰羡的是,胡适式的学者文人,《明报》上市后,更是急流勇退追寻学者生活。

一代武侠宗师远离江湖名利,在学者的路上飞奔。81岁高龄时,随心所欲的耄耋之年,背着双肩包的金先生,认真地在剑桥攻读博士。时常有人认出他来,金庸 对于昔日作品的粉丝,总是淡然处之。

书有其命,作家有其运,时代背景不同了。从金梁古温的新派,到后来的超新派,仙侠奇幻,江湖早已脱离了金庸的侠气,成为魔兽世界。

虽然如此,多少人还是心有遗憾:倘若金大侠不早早隐退,继续笑傲江湖,多写出若干新经典该多好。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但其一代宗师的经典传奇却影响深远。

而今斯人已逝,想必金庸人皆称其为文化大师,而非武侠宗师,一定得偿封笔四十余载的苦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