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出自哪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术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这部书,古时称为周易或易。“易”字是由晰蜴的象形字所演变而成(含有变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义则有两种,一为说明“浩瀚宇宙中所产生的变化”,一为“在周朝所浒的易占之书”,另外易经一词乃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在易经这部书中,系将万物分为六十四种不同的形态,而后以占卜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来指示方位,进而促使人们努力开拓自己的命运,其中包括说明六十四卦的经,及解释内容的十翼(对易所做补充说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则在以解释易经

哲理的系辞传。

易经的基本哲理乃为阴阳。阴代表女性,柔顺而消极;了则代表男性,刚强而积极。阴阳交错组合乃成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这就称为八卦。把这八卦两两相配,就会得到八的自乘,等于六十四卦。

易经的雏型被推定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完成的。

殷代盛行用火灼龟甲或兽骨,再观其裂痕来占卦,谓之龟卜。到了周代,又盛行以蓍草占吉凶,谓之占筮。占卜的结果,由朝廷细心保管。其后,再由累积下来的筮辞中,挑选出适当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经编纂,就成为易经的雏型了。

易经的雏型完成之后,占筮就不再为朝廷所独占,而普及各地的诸侯与士大夫阶级。以后,占筮的仪式就盛行于各种场合。

占筮普及以后,极需要一本专解释的书。由于易经中的用辞艰深难解,必须有统一的解释,意义才不致发生差异。因此,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渐被作成,而完成了易经哲学。

后来,儒学被尊为国家的正统学术,易经遂被尊为儒教之经典,而高居于六经(易、诗、书、礼、东、春秋)的首位,成为中国传统学术根源。然后,由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易经更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主流,极受重视。

但是,根据传说,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为神农氏所作,卦爻辞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则是孔子所作。

(《易经》作者:伏羲氏)

易经又称明经,四书皆为易经而注解,为君子所用,不为小人谋也。此书易简易难,如自身悟性不够,又无明师指点,当然无法通其玄机。 其实四书也好、易经也好、佛经等等最终的目的都是指点世人明心而已。只是法、路不同,所以说万法一理。把易经看作是算命卜卦之书实在是枉费易学先贤之苦心。

《易经》是一部东方的成功学,揭示一个人从刚刚走入社会到治理一个大国的成长经历。乾坤二卦是开山入门卦,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应的思索和战略部署;既济未济为收拾入门卦,是针对实践家和理论家的指导,中间六十卦是发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