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都有什么传说?
嵖岈山自古以来有三多:动物形象巨石多,千窍百孔洞穴多,妖魔鬼怪传说多。这些特点竟使得它与一部享誉中外的神魔小说结下了百年不解之缘。它既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源头,又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外景拍摄地之一,更是人们心目中那位传奇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乡。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他一生坎坷,在科举场上很不得志,直到40岁上才得了个“岁贡生”;仕途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徒有满腹才华、一腔热情,却始终在官场之中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后放浪诗酒,才有机会潜心创作《西游记》。
其实早在动笔创作之前,吴承恩已经苦心思索、酝酿了十几年,他经常向家人、朋友描述《西游记》的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但似乎始终缺乏把它落笔成书的契机。
嘉靖年间,吴承恩被委任为浙江长兴县丞,并在任职期间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士徐中行。徐中行才华横溢,是当时文坛上名列“后七子”的著名诗人,两人相识后,出于***同的志向爱好,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徐中行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曾遍游天中胜景。与吴承恩结识后,听说他在构思一部名叫《西游记》的奇书,在得知书的主要内容后,曾游览过的嵖岈山风光立时浮现在脑海中,于是他一再热心地建议吴承恩:一定要去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一游,去了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准还会找到创作的灵感呢!
可惜当时吴承恩忙于公务,嵖岈山之游一直未能成行,不免深以为憾。后来他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被弹劾下狱,徐中行想方设法将他营救出狱,并劝他远行避祸。正是机缘凑巧,吴承恩才终于有了寻访嵖岈山的机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他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嵖岈山,开始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西游记”之行!
金秋时节的崦岈山,危峦耸峙,群峰叠翠,空洞百窍,风过而鸣,层林尽染,气象万千。吴承恩不由大发感慨:“真乃花果仙山也!”一路过南天门,入水帘洞,绕黑风洞,钻桃花洞,迤逦行至石猴院,抬头间,他不由震惊当场,再无法动弹:出现在眼前的是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的巨大石猴!酝酿多年的文学梦想,瞬间被唤醒重生,莫非冥冥中自有天定,这嵖岈山注定是我吴承恩的福地吗!
随行樵夫见他一副如痴如醉的模样,便向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起了眼前石猴的传说:相传嵖岈山的石猴约三丈六尺五寸高,身周有二丈四尺,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政历二十四气而长成的,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所设。石猴得山川灵气、日月精华,又得仙人指点,久而久之竟有了七十二般变化,被山上众猴尊奉为王。他颇通人性,心地善良,经常变成农人模样到山下帮助穷苦百姓做事,受到百姓们的欢迎。传说嵖岈山下还有个海眼,直通东海,猴王便从这海眼潜到东海龙王的龙宫,向龙王借了如意金箍棒……这些关于石猴的传说让吴承恩更加心驰神往,情不能禁。
一番奇遇,让吴承恩下定决心就留住此处,好好听听石猴的传说,再览尽嵖岈胜景。他从此果真住在了一处山洞中,有机会就与当地百姓攀谈,在石猴的故事之外,还听到了有关猪八戒、太白金星、黑风洞的种种传说。就是这些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给吴承恩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简陋的石洞里,吴承恩终于郑重落笔,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
如今,吴承恩居住过的山洞已经成为嵖岈山旅游的著名景点,“游嵖岈天下奇山,寻西游文化之源”,来此寻访的游人必到“吴公洞”一探。吴公洞是个好去处,约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石板端端正正盖在石头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窟。洞门为石块砌成,有大门,有窗台,门口有五级台阶,下去便有一个小水井,井旁是当年吴承恩亲手栽种的石榴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也许在当年,只有它曾亲眼目睹吴承恩从此进出的辛劳身影,目睹他深夜孤灯下的奋笔疾书……
时光流逝,千百年弹指一挥间,夕阳下嵖岈山仍旧悄然独立,静静驻守着中原沃土。山川无言,以自身的永恒讲述着尘封的过往,向世人展示着逝去的历史和不解的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