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八卦哥哥约会

看过电视剧《包青天》的条友们,应该对剧中的八王爷印象深刻。这八王爷就是宋太宗的第八子、宋真宗的八弟周恭肃王元俨。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八王爷真是十足王爷派头,这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宋真宗对待自己的这个弟弟确实是非常的好。

而宋真宗在对待自己的这些兄弟中,对自己的唯一大哥,却是最特殊和最好的一位(没有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真宗能登上帝位,应该说完全拜这位大哥所赐。

北宋,自从宋太宗即位后,已经开始着手把帝位按照传统的“子承父业”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自五代以来,战乱不断,皇帝之位真是轮着坐,完全没有了礼制,所以到了太宗之时,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立太子的传统。宋太宗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自从两位侄子和弟弟相继去世,皇位自然落到了太宗的儿子身上。

宋太宗的大儿子,真宗的大哥元佐,年少的时候就特别聪明机警,样貌和性格都非常像太宗,非常讨太宗喜爱。为此,太宗平时经常带着元佐出猎,接见外宾,接见大臣也总是陪在左右,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佐(当时左比右的地位高,崇尚左)就看出皇帝以下,就是元佐,虽然没有明着立太子,但是已经让人知道谁是未来的皇帝了。

太宗为了培养大儿子,早早就迁居在内宫东门府邸(这不就是东宫?),官位更是直接与宰相并列。

元佐是一个比较仁孝的皇子,在皇叔受到贬迁,乃至皇叔受到不公去世后,在整个这件事情上,也只有他敢于出面去为之申诉。也许他是对作为父亲的太宗有极大的不满,而对皇叔的去世产生内疚而发疯,以此来表达他的情绪。

太宗对元佐这样的表现虽有满,但是内心还是很希望他是自己的继承者,所以后来,一听说元佐的病情有所好转,就下诏赦免天下。

元佐本来还有机会是大宋的希望,但是他的内心就是过不了之前留下的那道槛,无法原谅太宗如此对待自己的两位堂哥和皇叔,以致不顾自己的前途。

对大儿子失望后的太宗,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元僖身上。很快就升迁元僖,还改名为元佑,直接当继承者来培养。元佑虽然没有元佐那么聪明机警,但是也是一表人才,沉稳老成,做为一位完成之君也是不成问题。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向沉稳寡言,做事无过的元佑,做了五年京城开封府尹后,992年,忽得急病去世,方年只有二十七。

痛失爱子的太宗,更是涕泪满面,肝肠寸断,亲自写下一首《思亡子诗》来悼念这位爱子。

年事已高的太宗,越来越为大宋前途着急,最像自己的大儿子这样子,二儿子又这样离去,心情越加沉重。

作为三儿子的元侃,才智虽比不上两位哥哥,但是还是一位值得继位之人。

经过两三年的考虑,到了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壬辰日(十八日),立元侃为皇太子(即后来的真宗),改名为恒。与前面两位哥哥不同,皇太子没有像两位哥哥经历那么多政事的磨砺,一上来就是皇太子,与前两位哥哥封个太子,都要经历一翻苦难和遮遮掩掩。

宋真宗即位后,很快就追封去世的二哥为昭成太子,也是对他的极大的感激,元佑无子,后来仁宗时期,就把元佐的一位孙子继之。

而作为大哥的元佐,其实自己在太宗时期病过一次后,还是活得好好的。

大哥元佐的聪明机警还是没有受到之前的发疯刺激而减弱,反而脑子更好使了。对于真宗后来“天书”大搞特搞封禅,雷击引起宫内发生大火,元佐还极力表示要停免自己的优厚待遇,以资补宫殿修建之用。从这也可以看出,这位大哥,还是心系天下,对于自己这位弟弟不去治理朝政而花大钱搞封禅等事的无奈。

真宗其实还是很感激这位大哥的,虽然被禁在内宫中,但是待遇一点不比皇帝差。元佐的三个儿子都得到了很好的礼待,特别是元佐的一位孙子赵子文,七岁的年龄,就已经像是一位成年人,学识、处事、礼节都非常老成。宋真宗也是非常喜欢他,亲自让他与后来的仁宗一起做陪读,一起生活。

对于二哥元僖(元佑),真宗即位后就追封为太子,到了仁宗之时,仁宗又把大伯元佐的一位孙子继为元僖的后人,这都从侧面看出真宗父子对元佐一族的感激。

元佐活得也够长的,到了仁宗初年才去世,去世之时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