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怎样读懂这本工具书?

最近写了几篇关于《易经》的介绍,朋友们都很感兴趣,有朋友留言说,都知道《易经》很牛,但真拿起来看了,发现《易经》文字晦涩难懂;结构千奇百怪;专用名词太多,直呼看不懂,现在就来简单介绍下,怎样看懂这本传统经典著作。

《易经》被誉为万经之首,大道之源、文化之本,涵盖了我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总源头。很值得仔细研读,现在就来分享下如何读这本貌似深奥的奇书:

第一步,了解《易经》的内容及其演变

首先第一步,想要读懂《易经》,想要知道它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易经》主要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

《经》是全书的核心,本质上讲《经》是一部占筮书,分为《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这个结构和其他传统经典不同,所以不好读懂。

《传》则是解释《经》的,更像一部哲学书。《传》***有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这里《彖》读作(tuàn),是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分为上下篇,是对《易经》卦名和爻辞的注释。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系辞》也是上下两篇,是对《易经》的整体评释,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和必读之篇。

《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杂卦》是从卦象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序卦》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总***十篇《传》,古人统称为“十翼”,表示《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当然《易经》最初的内容是没有这么多的,《易经》里的八卦最早是由远古时期的伏羲演化而来;之前还有两个版本,分别是炎帝神农所创的《连山易》和华夏始祖黄帝所创的《归藏易》。

但这两个版本年代久远,没有传承下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目前能看到的实际上是周文王所创的《周易》,他根据伏羲八卦,演绎出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

之后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为《周易》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添加了爻辞。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周易》后加注整理易传,成为易经的导读资料,形成《传》。

后世经过董仲舒、京房、邵雍等人的传播发扬,《易经》才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所有文化中,是中国文化的总枢纽!

第二步,熟悉《易经》的骨架及其哲理

《易经》的基础骨架源自河图、洛书,这是两幅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像,被认为是《易经》、阴阳五行乃至中华文明之源,太极、八卦、九星等术都来源于此。

《易经》的内核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它把对立统一的事物称为两仪,即阴阳。古人认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辩证法!

阴阳两仪在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中,演化出四象:少阴、少阳、太阳(老阳)、太阴(老阴)。象是形象、状态、象征和比拟的意思,在《易经》中,卦和爻的状态称为卦象和爻象。

天体的运行状态被称为天象,地面的地形状态被称为地象,春夏秋冬被称为四象,又叫四时,这也贴合了《易经》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人根据自然界的感知,设计出卦象来表达自己对宇宙生成、日月与地球的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的认识,用代表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总结为八个卦,后来在卦上加上文字说明,就形成完整的八卦系统。

熟悉了这些基础骨架,才能在后面更容易看懂具体卦象,分析具体演变规律,才能进一步研究《易经》的四大法门:象、数、义、理。

第三步,牢记《易经》的系统及其方法

最后再来看《易经》的核心理论,《易经》64卦,384爻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本工具书,遇到问题对号查找,所有人生课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先来看六十四卦的基本单位爻,每卦都由六个爻组成,不同的爻代表不同的寓意,不同的排列顺序代表着事物的不同时期,爻的阴阳变化代表着事物的未来走向。

爻是效仿天地变化的符号,类似于现代文字里的“交”,代表“易”的变化交错,宇宙万物时时都在相互交流、作用,发生关系,产生变化。爻分为阳爻和阴爻两种,我们知道三个爻组成八卦,代表天地之间的八种自然现象。八卦两两组合,就成了有六个爻的六十四卦!

要注意的是,卦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的,依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古人以“九”代表阳数,“六”代表阴数,所以又把阳爻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把阴爻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爻不但分为阳爻和阴爻,古人还将六爻分成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六爻为天。天之道表明阴和阳,地之道代表柔和刚,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这就是每卦之中包含天、地、人的三才理论!

知道了这个系统,再去读《易经》,就简答得多了。前面写过一篇 《易经》里的万物规律,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讲过六爻位的属性规律“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而在每卦中,爻与爻位的关系是判断事物走向,预测吉凶的关键。

阳爻应在阳性的位置上,阴爻应在阴性的位置上,这就叫做“当位”,反之自然就是“失位”,“当位”和“失位”是判断卦爻凶吉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在看每卦的六爻卦时,如果阴爻与阳爻紧邻,且阴爻在阳爻之下,就称此阴爻“承”此阳爻。下面阴爻承接、支撑上面的阳爻,这是有利的。就像一个明君需要众多的良臣的辅佐,需要民众支持一样!

和“承”对应的,如果阴爻与阳爻紧邻,但阳爻在阴爻之下,就叫做阴爻“乘”此阳爻。这是不正当的现象,就像乾天在上、坤地在下的自然规律一样,如果表示天的阳爻在表示地的阴爻之下,便是本末倒置,预示着不顺利,教反常的状况出现!

同样的,当阳爻位于阴爻之上,表示出“承”的关系时,对于阳爻来讲,就是“据”的关系,“据”有占据、压制、居高临下的含义,这就要看测试的对象是谁,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

而每卦中,相邻两爻在位置上的接近关系称之为“比”。比有对比、比较、亲近的意思,只有类似、有***性的事物才可以比较。在卦象中,只有相邻两爻才可以“比”,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一个阳爻与一个阴爻的“亲比”,肯定要比两个阳爻或两个阴爻的“敌比”要好!

在每卦中,初爻与四爻分别处于内外卦的最下位;二爻与五爻分别处于内外卦的中位;三爻与上爻分别处于内外卦的最上位。它们处在相似的位置上,可以相互理解、照顾、呼应,这种关系称之为“应”。应除了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还有“物以稀为贵”的指导意义!

在每卦中,二爻与五爻被视为阴阳两种事物的核心,因为二爻在内卦的中间,是内卦的核心;五爻在外卦的中间,是外卦的核心,五爻的位置被称做君位、至尊之位,如果五爻是阳爻,就是“阳得中”,同样的,如果二爻为阴爻就是“阴得中”,这都是最吉的情况!

总结一下,《易经》的核心内容都在《经部》,包括各卦的卦象、卦名,以及对卦名的解释。首先是每卦的属性和卦象;随后是简单精练的卦辞,对这一卦总体吉凶做出判断;之后是与该卦相应的“彖辞”和“象辞”,后面还有六爻的爻辞,卦辞和爻辞是《易经》的精华,是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中就多次强调,学习《易经》要背会64卦卦序,熟记乾坤二卦的爻辞、彖辞、象辞,熟记《系辞上下传》内容,其实《系辞传》的内容四字成句,韵文美丽,琅琅上口,是很棒的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