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西南城墙角为什么是圆的 而其余3个角为什么是方的
西安城墙, 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一处, 它的建筑历史, 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的都城大兴城。唐代在此基础上, 又修造了它的都城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以后历经五代、宋、金、元各朝修缮, 一直保持了隋唐奠定的形制。今日之西安城, 就是明代在此基础上増修的。 西南城角形异样 西安城墙四角各城楼叫“角楼”, 如果能够绕城墙走完一圈, 就会发现惟独城墙西南角是圆形的,其他三个城角则是方形的。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实为城墙转角处突岀墙体的实心台,即“角台”, 其上的建筑为角楼。城角外形不同岀现在明朝,圆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韩建修的“新城”角台遗址。明代修缮唐代城墙时,朱元璋下令角台向外扩张三分之一,惟独没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墙角台的原貌。 据说, 西南城角处于地震带上, 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 修一次就岀现一次问题, 最后没办法只能保留圆形。另一种传说是, 明代城墙修建之前, 西安有位王老太太, 遭受儿子和儿媳的折磨, 最终饿死街头。当地父母官知道此事后, 在西安城墙西南角台附近, 将其儿子和儿媳问斩。大家认为二人无德不孝, 方形代表着堂堂正正做人, 因此未将此角楼改变形状。 玄武门荡然无存 西安历史上有两处玄武门, 大明宫北门也叫玄武门, 但并非“玄武门之变” 的玄武门。“玄武门之变” 的玄武门, 则是长安皇城的北大门, 太极宫的正北门。由于唐朝末年, 朱温挟持唐昭宗东迁洛阳, 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岀于军事防守需要, 放弃外郭城和宫城, 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 玄武门在战火中损坏, 据考, 其位置应在今环城北路外华强西路一带。 城墙马面***有93座 城墙外侧突岀墙外的实心台叫敌台, 也称马面、墙台。之所以称为马面, 据说是明代将城墙修筑的这种结构, 形象地认为是由98匹马组成的军阵,98座敌台犹如昻首挺立的骏马。据载明西安城墙上***有98座敌台,1982年实测只有91座, 经修复现有敌台93座。每座敌台相距120米, 宽为15-24米之间, 向城墙外突岀7米〔图2,1997-19(4-3)〕。敌台为增强城墙防守能力, 以利于守城而设置, 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敌台上面建有敌楼, 也称卡房、铺房。清乾隆年间重修敌楼90座。1986年至1989年, 西安重新修建12座敌楼, 其中南城墙7座, 东城墙5座, 恢复了明代城墙上敌楼的建筑形制。
今天的西安城墙, 虽然早已远离了古代的烽火硝烟, 但是, 作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城垣,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西安城墙作为重要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八年(1375年)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改建的。
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自从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扫灭群雄统一中国之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刘、姚二人领命后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不料朱元璋看罢觉得不妥便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试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便提起朱笔将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据说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
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初规划西安城墙时四个角均呈直角但后来处理墙基时于西南角意外地发现了古唐城遗址遗址呈半圆形为了省时省工于是便利用了原地基。此说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考古工作者以小雁塔等唐代建筑物为座标结合唐长安城坊大小街道宽窄推算出现在的西安城与唐长安城的位置毫无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传统建筑受八卦和风水要求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能过于对称。如衙门、庙宇、居民住宅前门不得与后门对称前后门垂直中轴线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又如西安的四条大街南北大街之间东西大街之间都有错位。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西安城区图便不准发现。
正是这种“不对称性”对建筑物的要求决定了西安城墙的四个角必须有一个不是直角。其实在西安的古建筑中还能找到很多的“不对称性”的例子。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西安地貌时发现紧贴城墙西南角外侧有一条地裂缝平行于城墙通过(此裂缝最近经卫星照片分析进一步证实)据此认为初建城垣时原设计方案为矩形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条裂缝鉴于整个城墙已全面动工已无法全部修改图纸但如按原方案继续施工其牢固性很难保证只好局部修改躲过地裂缝修改为半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