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的总人口是多少?居全省第几位?在哪些城市后面?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现辖广阳、安次两个区,三河、霸州两个县级市,大厂、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个县。90个乡镇3222个行政村,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据户籍统计,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01.9万人。市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40万。
廊坊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 廊坊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秦时属渔阳郡、广阳郡、巨鹿郡,汉、三国时为幽州,唐时属幽州、蓟州、瀛州,宋、辽时属河北东路、南京道,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顺天府,清时属直隶。
廊坊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明王朝时期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在历史人物中有被毛泽东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写下《我的“自白书”》“高唱葬歌埋葬蒋家王朝”的现代革命烈士陈然,长征老将军孙毅,体育界老领导荣高堂,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等一大批优秀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地处京津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廊坊,拥有世界上独有的区位优势,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98%的区域为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地处海河流域,水系比较发达。地下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石灰岩、白云石、硬铁矾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廊坊境内既有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宋辽古战道、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等传统旅游资源,也有香河第一城、文明中华城、新世纪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现代旅游景观。
六大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加工产、会展旅游业。全市拥有数万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摩配件、新型建材、家具制造、会展旅游、印刷包装、房地产、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
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果。近年来,廊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首批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全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中国二十佳投资区”、 “国家双拥模范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跨入新世纪,廊坊市以“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为城市定位,按照“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的建设理念,全力打造绿色城市,正在谱写廊坊城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在城市规划上,按照“小三点”(老市区、开发区、万庄)和“大三点”(廊坊“小点”、固安、永清)组团式发展。“小三点”之间用绿化隔离开,用道路连起来;加快永清、固安与廊坊市区“大三点”一体化进程,构筑未来廊坊大市区格局,确保50年甚至l00年不落后。
以城乡总体规划为龙头,启动新的“三年大变样”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用三年时间,围绕城市经济、城市平台、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四个方面,实施城区拓展、村庄整理、交通畅通、水系生态绿化等10项重点工程、***120个子项目,估算总投资近千亿元,实现城市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在城市开发上,廊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靠市场机制打破资金瓶颈,在经营城市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一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加大对土地的储备力度,以土地置换方式盘活土地存量。二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变政府“拍卖土地”为“拍卖项目”,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开发的新路子。三是对供水、供热等公益事业实行特许经营,通过对户外广告牌匾等进行市场化管理,筹集城市管理资金,增加城市建设投入。
在发展环境优化上,廊坊连续多年实施了软环境工程建设,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跻身国家级示范中心行列;已有1000家企业通过ISO9001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廊坊与京津沪三市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开行大额授信试点市,信用等级被评为AA+;全市引进域外大学毕业生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万余人,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3.79%。
在环境资源保护上,廊坊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工程。目前,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330天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8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气化率达到91%。完成城乡造林绿化182万亩,植树1.08亿株,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绿地12.2平方米。
科技力量雄厚 域内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1所高等院校和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东方大学城已有30多所高校入驻;同时,京津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近在咫尺的廊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我市主要发展指标超出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40.4%,一般预算收入自分税制以来首次超过全部收入增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3.4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6%。全部财政收入达到95.6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4%。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8%,提高4.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5.9亿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1%,提高12.6个百分点。
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条工作主线,通过推进农村“医、学、路、水、保、养”六项工程,解决“群众急需、社会难点、历史欠账”三方面问题,让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立市项目实现突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通过连续实施“大项目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和“项目质量提高年”,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强大合力。五年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572项,完成投资1433亿元。2005年以来争列省重点建设项目263项,占全省16.2%,争列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引进、建设了富士康、华为、中兴、京东方、新奥太阳能电池、首钢(大厂)制造业等一批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立市项目,推动我市项目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环境优势日益强化。2003年至2007年***投入200多亿元,完成了路网建设、输变电线路改造、通讯扩容、水利设施治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了11条干线公路,谋划启动了3条高速公路建设。建成投运110千伏以上变电站19座、输变电线路596公里,电力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奠基。软环境方面,金融创新、信用体系、人才高地等项工作取得新成果。信贷规模迅速壮大,2007年新增贷款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二,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建成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开通廊坊信用网,信用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3.79%,五年提高3.7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人均减少税费负担123元。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3.8亿元,惠及293万农民,人均增收278元。粮食连续五年丰收,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完成城乡造林绿化182万亩,值树1.08亿株,相当于上一个五年的4.5和5.5倍。新建农村沼气池1.68万个。林业病虫害、有害生物防治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建成文明生态村300个。
未来展望。在新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依法、科学、民主、文明”的工作方针,更加注重培育主导产业,更加注重全民创业,更加注重环境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争先、和谐安定、富民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