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的表现形式
何时形成,立论悬殊,争议颇大。有人认为它产生于北宋,由宋末安定郡王赵令畴首创;有人说它起源于元代,由元曲发展而成;还有人认为它出自于古都,由北京八角鼓子词繁衍而生。
据考证,最早提出兰州鼓子始创于北宋的是20世纪初甘肃学者慕少堂。他在《甘宁青史略》副卷五所收“皋兰鼓子词”条目楣首批注:“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畴者,始创商调鼓子词”。其后是张维鸿先生,他在《兰州古今注》一书中写道:“鼓子以鼓为名也,兰州鼓子俗讹为鼓子,其曲牌尔雅而多繁声,以一人独唱,犹有南曲余响”。但这两位学者均谈的是“鼓子词”,并未明确道出:“鼓子词”就是兰州鼓词或者兰州鼓子,提法也就较为含混,而真正提出这一定论的是李海舟先生。他认为:“兰州民间流行的鼓子,原名叫鼓子词,简称鼓子,又叫小曲,系宋末安定郡王赵令畴所创,即苏轼称赵德麟者,始创商调鼓子词,谱西厢之事。”解放后,他又撰文说:“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于元、明之际。”从而将这一论点具体化、明确化,但他没有列出几条依据,也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实不能说服读者。对兰州鼓子进行系统研究,并以翔实的实事依据做出定论的是王正强先生,他在《兰州鼓子研究》一书中,对始创于宋、元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尽管兰州鼓子中有一些元曲曲牌存在,但却不能以此笼统地说它产生于元代,或者说元曲就是兰州鼓子的直系祖先。这就像树木的年龄不等于木具制造的时间,砖瓦的出窑不等于楼房竣工的日期一个道理。”在谈到曲牌曲本渊源时,他说:“对于它所拥有的48个曲牌,甚至包括各个曲牌的多种变体唱调,我们不仅能够从八角鼓、眉户等同类地方曲艺中逐一考出它各自的来龙去脉,而唯独不能找出一首当地的民歌曲调来”。为此,他提出了“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人始创”的论点。在谈到兰州鼓子的成型时,他说:“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光前后,即1830年左右,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
鼓子的曲牌本及演唱形式
兰州鼓子的文学曲本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据李海舟先生说,有人曾以古老传闻,征得曲本***达1350篇,目前仅就他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数。但近代歌场所见传唱的,却又不过百篇,兰州鼓子较之于其他曲艺唱词,则更讲究平仄韵辙。一个曲本,一道韵辙。兰州鼓子不像快书、弹词那样可以频繁地变换韵辙,而是一个曲本,自始至终只用一道辙,中途不再换韵、改辙。并按照题材内容分为文曲(柔口唱法)和武曲(刚口唱法)两大类。柔口唱法一般用于文曲。文曲也叫“思情曲”,多以才子佳人为内容。如《大恩情》《独占花魁》《小尼姑下山》等。刚口唱法一般用于演唱武曲。武曲也叫“英雄曲”,如《武松打虎》《燕青打擂》《淤泥河救驾》《敬德演功》《三顾茅庐》等。传统曲目以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主。文字含意深奥,格式严谨,叙事婉转。如《思情债》中的唱词: “自从那日离别开,无日不挂奴心怀,奴为你菱花镜懒得照,奴为你懒上梳妆台,奴为你长衫懒得换,奴为你懒穿花绣鞋,奴的容颜为谁怪,奴的精神为谁败,你不念夫妻念恩爱,你为何一去不回来。去时节桃李蕊未开,你言说一去即回来,尔今海棠谢,黄菊花又败,梧桐叶金风吹得落满阶,望穿秋水不见可憎才,独坐凄凉泪满腮,为何心不转,因甚意太歹,看将起无情无义何时待。”
兰州鼓子曲牌,按其组织程序与连接格式,分为鼓子和越调两大腔系,它们总***包括48个曲牌,其中多数曲牌又因其用场、词格、曲调上的某些细微变化,又派生出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不等的变体唱调,以此构成极为丰富繁杂的表现情绪的专长。如“边关”、“皂罗”的悲伤忧悒,“一点油”、“太平年”、“倒秧歌”、“紧诉”的喜悦欢快。还有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多样用场的“石榴花”、“刮地风”、“叠断桥”等,足供人们在相当宽裕的幅度内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扬,飘渺自如,幽静化神,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情绪。
传统的兰州鼓子演唱普遍采用坐唱形式,一人演唱,众人帮腔。20世纪50年代专业团体曾把它编成鼓子戏《三难新郎》等进行演唱,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实为憾事。直到20世纪90年代,皋兰鼓子再次登上全国艺术节的大雅之堂。
鼓子在演唱中以三弦为主,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三弦采用的是越调定弦法,即151。除越弦而外,还有三种定弦法:一种是平弦定弦法,即563,它为“进兰房”、“四大景”、“绣荷包”等平调专用弦;第二种是海弦定弦法,即152,此弦也叫“三不齐”,仅用于伴奏《苍龙哭海》,故称海弦;第三种是官弦定弦法,即514,仅伴《哭五更》调。此三种定弦法比较古老,会唱平调、海调者寥寥无几,故已近失传。一般定调依演员声嗓音域来确定高低。一般常用的调有D调(俗称口调)、bE调(俗称一调),个别演员还可定F调或C调、C调(俗称凡字调),艺人们还把带升降号的定调,音高用软硬来表示,如bE调称硬口调等。 皋兰鼓子的形成、发展和分布
清同治、光绪时期,堪称兰州鼓子的全盛阶段。不仅金城的茶馆酒肆演唱蔚然成风,附近农村也常作为婚寿筵庆的助兴之曲,尤其非职业艺人的走乡串户、争相竞技,使它的流传范围扩大到兰州以外的郊区县城,作为甘肃省会首县的皋兰县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兰州鼓子形成发展传播的地区之一。水阜乡水阜村王三级(1858年—1899年),光绪年间在兰州隍庙说书期间认识了鼓子艺人朱爷(其名不详),并拜朱爷为师学唱鼓子和三弦,同时邀请朱爷到水阜传艺带徒,带出的徒弟有王熙元、王科元、刘延秀等十多人。什川乡南庄村魏孔吉(1904年一1987年),因陇原人刘尔炘的继母是什川人,他跟刘尔圻接触的机会较多。民国23年(1934年)冬季,刘尔圻在五泉山举办重修五泉山庙会,由他介绍什川魏至平、魏建经等在五泉山听鼓子,此后潜心学习鼓子艺术,经常出入于茶馆酒楼,主攻三弦,能弹平弦、海弦、越弦,懂得牌调甚多,在金城颇有影响。水阜乡老鹳村魏学尧(1898年一1963年)曾拜兰州畅家港尕兔爷(其名不祥)为师,学唱鼓子,成为鼓子名流,1956年受到邓宝珊省长的接见。水阜乡砂岗村牛得千(1947年一1989年),一生酷爱鼓子艺术,能弹会唱,曾投师于兰州名艺人罗万一,在白塔山、隍庙、双城门等地的茶馆演唱,评价颇高。彭维弟(1922年一1961年),忠和镇丰登村人。早年在兰州唱鼓子时受到一些人的讥讽,为此,他立志要把鼓子学好,特意拜兰州安宁崔家庄其舅崔小林为师,一边学唱鼓子,一边学习银器制作技术,双业俱精。1955年,他再次到白塔山演唱时,得到了鼓子名家的一致好评。黑石川乡马家湾杨连元(解放前去世),本人不但能弹会唱,在世时常以此邀朋会友,经常往返于水阜、水源、什川、盐场堡、白塔山等地连日演唱,带出徒弟二十余人。以上六人是将鼓子引入皋兰县的主要人物。
兰州鼓子传人皋兰已有一百三十年之久。皋兰能弹会唱者很多,今四乡四镇均有分布,尤以水阜、什川、忠和、石洞、黑石等地最为盛行。特别是老人惜爱之至,视其为民间文化的瑰宝,对其兴趣不亚于早登大雅的眉户、秦腔。鼓子艺人走乡串户,使它的流传范围十分广泛,加之各乡业余自乐班纷纷兴起,鼓子好家的大量涌现,使它成为名噪一时,男女皆习之,人人喜听之的俚巷之曲。
20世纪初,鼓子已在皋兰初具规模,成为各种节会的主要活动之一。1922年,水阜村召开的物资交流大会,历时十五天。期间,除兰州老十二红(李夺山)的得胜社演出秦腔外,还专门邀请兰州鼓子名家钟爷、张百生、窦杰三等和本地好家一起演唱,交流技艺,各地闻风而来的好家四五十人,可谓盛况空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鼓子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唱鼓子便成了皋兰民间艺人的唯一选择,农闲、节庆、红白大事、雨雪天,便成了好家们邀朋会友、交流技艺的最好时机。好家们你拿一块煤,他提一瓶油(点灯用煤油),晚上不约而同来到演唱地点,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连唱四五个晚上的情况很普遍。不仅中老年人参与演唱,许多妇女、青年也爱上了鼓子。较大的村一个演唱地点根本满足不了好家们的需求,像水阜、什川、庄子坪等地,同时有几个地点在演唱,部分居住较分散的好家则要跑几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演唱,村与村之间,乡与城里的交流十分频繁。据估计,当时全县演唱人员不下千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鼓子被当做“四旧”、“精神垃圾”,受到批判和禁唱,演唱地点打成了“黑俱乐部”,许多组织者被扣上了“黑俱乐部头头”的帽子,致使很多珍贵的资料被烧毁,乐器上交,从此鼓子处于停顿状态。鼓子再度兴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演唱人员虽没有以前那样多,但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好家,鼓子演唱较集中的水阜、什川两乡镇,不但演唱人数稳中有升,在器乐更新方面,或集资或个人购买,增加了如三弦、扬琴、古筝、二胡等常用乐器。近年来,创作队伍创作的《皋兰颂》《引水带头人》《抗洪英雄高建成》《千里陇原跨骏马》等,在重大节会的演唱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县、乡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辅导,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和交流,不少有文化、有志趣的年青人的加盟,重大节会的频繁演出,使得皋兰鼓子从器乐配置、演唱水平、人员结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大地提高了皋兰鼓子的知名度,使皋兰鼓子走向省城,走向全国,飞到了异国他乡。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广大爱好者的***同努力,皋兰鼓子引起了文化部和省上有关部门的重视。1987年文化部文化司黄河文化考察团一行8人在什川了解兰州鼓子的有关情况。2002年11月,省艺研所专家专程赴皋兰了解兰州鼓子在当地的情况,准备将其收入《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皋兰水阜、什川、忠和、黑石4个乡镇,现***有鼓子艺人469人,仅什川就有鼓子艺人206人,经常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为此皋兰县文化馆还专门成立了兰州鼓子协会。皋兰鼓子取得辉煌的成就,曾代表省、市、县参加过许多颇有影响的重大活动。1956年,全省“百花齐放”汇演在定西举行,本县选送了4名鼓子艺人参加演唱。1982年,水阜村4名艺人在省文化厅参加了录音工作。1984年,水阜村艺人应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界人士的邀请,在兰州大学完成了录音、录像工作。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以水阜、什川为主的演唱人员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演出活动,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均进行了录音、录像。这次演出中,不仅老艺人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而且涌现出了许多后起之秀。1996年,皋兰县创作的《引水带头人》在全市调演中获得二等奖。2003年.水阜村演唱人员参加了市政府牵头主办的文化庙会,在五泉山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演出活动。 说鼓子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 衍变而来。
湖北曲种,又名“荆州说鼓”。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与石首邻近的湖南几个县也有流传。传说鼓子源于戏曲音乐,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早期艺人都是戏班中文、武场面的伴奏者,在不能演出时,往往三五相聚,靠清唱来卖艺。后来逐渐改为单独演唱,一人掌握唢呐、鼓、单钹、醒木 4件乐器,多在春节和秋收以后应农民邀请演唱。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流浪艺人沿门说唱,减掉了单钹和醒木。现在,舞台上演出的说鼓子,除独脚班外,还有2人或3人的表演形式,上手打鼓说唱,下手吹唢呐伴奏,并进行插白或答词。
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称为“唱煞”。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演唱要求“似唱似说,似说似唱,说唱有板,按字行腔。”唱腔曲牌分为“香莲”、“浪子”、“花腔”、“过岗” 4种。其中,“过岗”是吸收地方戏曲“西边花鼓”的音乐曲牌形成的;“花腔”包括〔放风筝〕、〔打猪草〕、〔讨学钱〕、〔莲花闹〕、〔七折子〕等民间小调。此外,还有〔闹台曲〕等吹奏牌子曲。代表性传统曲目有《芒砀山》、《王喜儿放牛》、《白罗衫》、《双拜年》、《抚琴记》等。
说鼓子的道白分“散白”和“韵白”,“散白”属散文体念白,又称“说表”;“韵白”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式,有七字句,也有“五五七五字”句式的。
演唱说鼓子往往“似唱似说,似说似唱,说唱有板,字句行腔”,分段处用唱过渡到另一段,称为“上韵割断,下韵指路(可以换韵)”。分段句式为四、六、八、十等多种。
说鼓子可以据戏文、演义小说改编;可演唱民间传说故事;也可唱社会中笑话趣闻。其音乐旋律接近于口语,它的曲调中,甩腔风趣活泼,节奏鲜明。
唱腔曲牌以“香莲”和“浪子”为主,唱腔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反复变化组成,演唱时较为灵活自由。过去说鼓子一般是一人击鼓说书,一人用唢呐伴奏,又增添了二胡、琵琶、扬琴等民乐伴奏。
主要流行于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说鼓子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曲艺形式,表现力很强,但能唱的人已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