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这样问可以吗?
我们大多都看过《封神演义》,对其中文王姬昌算卦如神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当然这毕竟是文学演变来的,而相信会有很多虚构成分。我搜有关文王和周易有关的事项,大体如下:
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以上两段我截取自百度百科《周文王》。请再看《六韬 文师第一》的前两段记载: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翻译:
周文王将出猎,史编奉命占卜,得吉兆,对文王说:“你这次打猎,再渭河北岸的地方,将有很大收获。所得不是龙,螭,虎,罴,而是有公侯才干的人,上天派他来做你的老师,辅佐你事业成功,还要加惠于你的子孙后代。”
周文王问:“占卜的预兆竟有这样好吗?”
主要就在于文王这样回答是不是太不合理了呢?毕竟文王是历史大家们公认的易学的集大成者。在春秋同时期能和文王再易学造诣上可以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孔子了。同时《六韬》曾被认为是伪书,见百度百科《六韬》:
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我的问题是,为何一个在易学上集大成的人会有如此不合理的回答呢?
真心希望对国学有较深了解的朋友能给我解答,希望能给我教令人信服的答案,当然,悬赏分不是问题,前提是你要让我信服!
你有此一问,说明你有一些误解。
首先,《周易》不是由周文王编纂的,文王在易学上的造诣很一般,不是什么“易学上集大成的人”。
其次,《周易》也不是用来卜占的。
再次,当时的易学和后世所谓的易学不是一回事。后来所谓的易学,实际上是术数,只不过是借用了易的名罢了。
末次,商人很迷信,凡事则占。周则不同。
总之,周文王有此一问,正说明他比商纣王更加能比较正确的对待卜占。这也是周代商的原因之一。当然,不可能用今天的高度要求周文王,他还是或多或少的相信卜的。
目前人们关于对《周易》、周文王、卜、占、术数等认识的混乱,有长期以来人们对《周易》的研究只限于学术层面、江湖术士拉大旗做虎皮有关,也有一部分人误以为一些神话演义为历史、以讹传讹有关。
以上回答比较简单,打字速度太慢,又不想从别处复制,只好这样。具体的你可以看看《史记》等历史书籍。
祝你学术研究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