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开示:什么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其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的(三量)。

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 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

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 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准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对着那个景象;我们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

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

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来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现状,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