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文采跟曹植相比,谁更高一些呢?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在历史上各有光辉,在文学领域也颇有成就,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名噪一时,他们才华横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开创了建安文学。他既写过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也有反映雄心壮志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用曹操的诗来形容,就是“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依然写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潇洒肆意的诗句。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和父亲一样,也爱舞文弄墨。虽然他的文学光环不如其父、其弟,但是曹丕的文学成就还真不能小视。曹丕开创的了一个新的乐府题目——《燕歌行》,写出了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诗的开头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可见他的文字风格清新流丽,写的是肝肠寸断的妇女秋思,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的曲调作闺怨诗。
同时,曹丕所著的《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为文学批评开辟了道路。
曹植,作为“才高八斗”的代言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他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诗赋以及乐府,一首《洛神赋》惊艳了多少文人墨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他以华美之词,创造了洛神这一女神的形象,既令人浮想联翩,也留下了洛神的身份之谜。
不过,对于这父子三人,民众们还是更爱看他们的八卦,尤其是他们对甄氏的情感之争。曹植著名的《洛神赋》,据说创作的原型就是曹丕的妻子甄氏。“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李商隐这两句诗,就讲述了曹植未能继位为太子的缘故,一半要归因于他与甄氏的私情。
尽管曹丕、曹植和甄氏之间的情感牵扯,世人很难知悉,但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窥知一二。文化悬疑小说《三国谍影》中就从间谍战争的角度,对曹丕、曹植与甄夫人之间的纠葛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建安24年,曹魏在定军山一战中惨败,魏王曹操命曹丕监国,曹丕下令要减免各府的用度,曹植为此雨夜来访,对曹丕的言语之间颇有不满,曹丕却一忍再忍,态度温和。之后曹植出城游猎遇刺,曹丕的嫌疑最大,眼见着世子之位可能会落空。曹丕早就看出了曹植对甄氏的感情,故而借甄夫人之手,给曹植的酒中下迷药,使得曹植贻误军机,在世子之争中彻底落败。而甄夫人在无意中,竟就成为了这场暗斗中的一枚神秘棋子!
纵观三国历史,天公似乎特别钟意曹氏一门,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在文学史上都无一例外地拥有重要地位。然而,上天在最后似乎又薄待了曹家,几代人的辛苦铺垫,最终都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虽然他们所处的建安时代是一个风暴雨骤,天翻地覆的变革时代,是交织着腥风与血雨,痛苦与悲哀的极端动荡的岁月,但他们的诗作却充满理想与希望,他们的文学成就影响深远,也算是历史上的璀璨群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