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黄土岭铜矿床

黄土岭铜矿床位于祁门-三阳深断裂南侧及白际岭岛弧带与历口构造带接合部位。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西村岩组(Pt2x),北侧为南华纪休宁组(Nh1x)、南沱组(Nh1n),震旦纪蓝田组(Z1l)、皮园村组 ,寒武纪荷塘组 、大陈岭组 和杨柳岗 。主要岩性为碎屑岩、冰碛岩和碳酸盐岩,它们是江南古隆起内部蓝田盆地(南翼)的组成部分。矿区南部出露地层有徽州组(K1h 、齐云山组(K1q)和小岩组(K2x),为红色陆相盆地沉积。

黄土岭铜矿的含矿地层为中元古代的西村岩组蛇绿岩套组合。岩石组合为细碧岩、球粒玄武岩、层状辉绿岩、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其间夹有千枚状粉砂岩、条带状板岩。细碧岩与球粒玄武岩分布在火山岩带的南侧,向北有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由于祁门-三阳深断裂影响,矿区仅出露其中的细碧~角斑岩部分,与西部的黟县渔亭、东部歙县的伏川、水竹坑等地构成一条火山岩带。

细碧岩化学成分特征为:SiO2含量一般<53%,且Na2O>K2O>2,σ=1.8~3.3,T值与标准细碧岩值差有区别。

角斑岩:SiO2>53%,一般为56%,Na2O>K2O;石英角斑岩:SiO2>66%,与酸性流纹盐相当,Na2O>K2O。细碧-角斑岩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图解基本上靠近世界细碧-角斑岩系列,而蚀变较强的岩石多偏离该系列。

依据细碧岩岩石学及其中的硅质岩、碧玉岩等地质特征分析,细碧-角斑岩应为海底喷发产物。

受区域主干断裂影响,区内发育东西向构造片理带和北西向构造片理带,这些片理带直接控制了某些矿床,如矿区的铜矿体直接受控于东西向和北西向片理带。区内控矿的片理带***4条,规模最大的长620m,宽35 m。挤压带由绿泥石片岩组成,片理发育,并同时存在一组与挤压带一致的滑动面。该滑动面光滑平直,部分弯曲,后期具引张活动特征,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是矿区主要的控、容矿构造。

2.矿床地质特征

铜矿化带及矿(化)体产于细碧岩内。铜矿石大致有3种类型:①细脉状石英-黄铜矿矿石,②块状黄铁矿、黄铜矿矿石,③细粒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其中细脉状石英-黄铜矿矿石为矿区主要的矿石类型,约占矿石总量的80%左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石英、磁铁矿、白钛矿及少量的斑铜矿、黄铁矿等,为细粒自形及他形粒状结构,平行细脉状构造。磁铁矿呈细小的八面体(粒径0.04~0.1 mm)自形晶,均匀散布于基体岩石中,含量约1%,大约2/3晶体有破碎现象。

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阳起-透闪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

矿体围岩为蚀变细碧岩,蚀变特征与细碧岩相似。细碧岩中黄铜矿、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该岩石中铜丰度值(0.005%~0.15%)明显高于两侧千枚岩的铜丰度值(0.005%)。依硫同位素δ34S及32S/34S值分析,其区间很窄(图2-3-11),仅在基性岩范围内,由此说明铜矿化与细碧岩密切相关。

图2-3-11 黄土岭铜矿床及国内某些类型硫化矿床的硫同位素成分

(引自332地质队资料)

细碧岩内断裂构造发育,矿化带产于北西和近东西向挤压片理带中,矿化带与挤压片理化带一致。矿化强度与片理化带呈正消长关系,一般片理发育,片理化带较宽处铜矿化强。

依据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矿石特征、矿物组合、硫同位素资料分析,其矿床类型应为海相沉积硫化(黄铁矿、黄铜矿)矿床。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末期(1024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