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个怎样的人?
(一)梦想起点
如果把中国五千年文明当做一场漫长的接力赛,率先登场跑第一棒的,无疑是黄帝。
起点处,跨越时空,烟雨朦胧,容颜模糊。
大地作证,黄帝五千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身姿矫健,步履坚定。
这是东汉时期山东梁武祠的黄帝画像,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黄帝形象。他头戴天子冠冕,身着褒衣博带,右手抬至腰部,左手上扬,双脚向前迈进,侧身回望。面容俊朗,体格健硕。
黄帝形象动感十足、朝气蓬勃,显然与其他帝王造型不同。
想象不出画像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也不知道作者处于何种创作意图,但作者一定知道,黄帝开拓了一个时代,起始了一种文明。
画像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召唤。
黄帝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积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散落在这片土地上。
生产力低下,农业种植效率不高;渔猎和游牧的生活充满危险;更危险的是,部落之间攻伐争战,杀戮不断。
黄帝出生的部落叫有熊氏。有个叫少典的大力士在山林中狩猎,遇到了一只巨大的熊,向他求救。少典拉开强弓,射杀了捕食熊的怪兽。巨熊随即匍匐在少典的脚下,从此守护着少典氏族。后来其他氏族就把少典氏族称为有熊氏。有熊氏的称谓,为后辈勾勒出了祖先们在密林中狩猎的矫健身影。
黄帝自小聪明伶俐,有大志向。他亲眼目睹了身边的族人们在某次狩猎中命丧野兽之口;看到族人们为衣食所困、贫病交加死去;他还看到部落之间为争夺地盘,为抢夺生活资料和女人而争斗不断、世代相仇。
黄帝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要让族人们过上好日子。
黄帝登上部落的王位,年仅二十岁。
(二)担当重任
黄帝生活的时代,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
现在的环境考古,通过深埋在地下的植物孢子和花粉,考察出史前环境的秘密。
大约11000年前,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温暖时期,中原、华北地区被茂密的森林草原覆盖,形成了美丽的亚热带风光。丰沛的雨量和祥和的阳光为原始人的生存提供了便利条件。
全球气候有冷热周期,气温每下降一度,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植被就会向赤道方向退缩大约300公里。自大约5000年前开始,全球气温开始下降,到3000年前左右时,亚热带植被退缩了600公里。黄河流域变得寒冷干旱,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物候面貌和我们今天相似。
当全球气候变冷时,另一种灾难也就接踵而至。雨水明显比过去减少,粮食大量减产。而一旦遇到大旱之年,情况更为糟糕。虫灾跟随大旱而来,它们疯狂掠过人们仅有的一点收获。
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助。饥饿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危机中,弱肉强食、劫掠杀戮随之发生。
炎帝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却一贯霸道,不能承担起抗拒灾难的重任。炎帝部落率先发起进攻。他攻打了两个部落,斧和燧。依照古人的命名习惯,斧大概是一个善于打造石斧的部落。而燧,即燧木取火,是一个善于取火用火的部落。神农伐斧燧,是见于中国史书的第一场战争记录。
后世对发动者的评价并不太高。宋代史书《路史后记三》中说,炎帝之所以讨伐斧燧部落,只是因为斧燧不愿意把东西供给自己。
而司马迁对炎帝的评价更为直接,说炎帝“欲侵凌诸侯”。
大灾之年,炎帝以武力胁迫纳贡的做法,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恐慌。
乱世造就伟人。
黄帝担任部落首领后,他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很快就展现出来,显示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他顺应天时,安抚落难百姓,种植五谷,***度灾荒。黄帝部落显现出一派农耕生活的安宁景象,如日出东方,充满活力。
炎帝强抢强要,很多部落拿不出炎帝所要的贡品,又担心遭受惩罚,便前来投靠黄帝,炎、黄之间的矛盾就此进一步激化。
新旧霸主之间,一个天天向上,一个恃强凌弱,一场决斗就要上演。
(三)战炎帝 擒蚩尤 统一华夏
在战与和之间,黄帝似乎别无选择。黄帝只好整肃军备,以战平乱,炎黄大战最终在阪泉爆发。
阪泉到底在哪里,或许并不重要,它是历史深处的印痕。
炎、黄二人,在阪泉大战了三场,最终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
此后的黄帝大战蚩尤,同样惊心动魄。
蚩尤部落生产力水平要比炎黄部落高,据《御览》引《世本·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尸子》:“造治者,蚩尤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一说‘七十二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所谓铜头铁额,就是蚩尤使用了金属兵器。
黄帝九战九不胜,最后涿鹿一战,终于擒杀蚩尤。
至此,中原、东夷和九黎地区,实现了统一。
(四)民族融合 德施天下
黄帝战胜炎帝,并不是结束,炎黄故事才刚刚开始。
阪泉大战后,黄帝加强生产,带领大家***抗灾害的愿望得到了初步实现。斧燧等部落,加入了黄帝的队伍,他们可以安心地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制造工具。
炎帝和他的部族,也没有在这场战争中灭亡。
炎帝,有农业之神的美誉,播种、耕耘、收获,他掌握了最先进的农耕技术。
蚩尤部落的金属制造技术,也传播到了中原地带。
如果没有这种碰撞、交流、融合,那么就没有华夏民族的兴盛。
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有座具茨山。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炎黄大战后,二人登上具茨山,握手言和。
这一年,中华大地风调雨顺,田地里竟然长出了双穗的谷粟,人们就把神奇的双穗谷,叫做炎黄和睦草。
此后五千年中,先战后和,因和而融的故事,不断在中国历史中上演。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不同民族出现了纷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依旧在黄帝开创的包容兼蓄的精神中发展传承。
从原始部落到一个民族,从一个民族到现在的56个民族的大家庭,文化的宽容和融合,始终绵延不绝。
人类的一切战争,都是兄弟的同室操戈,和睦草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期望和平、远离战争的希望。但是在黄帝时代,战争还会发生,生存的危机并没有化解,有时甚至更加惨烈。但是黄帝修德振兵、德治天下的思想,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创举,代代传承。
(五)发展生产力
这是中国有关农耕发明的一则传说。
有一天,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飞过时,口中衔着的谷穗恰好掉到了神农氏炎帝的旁边。神农氏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舍不得吃,就把它埋到了土里。半年以后,谷穗居然长成了很大的一片。于是在神农氏的感悟和教习下,人们学会了耕种。
炎、黄和蚩尤部落融合后,各种农耕工具不断发明,农耕技术不断提高,逐渐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
民族的大融合,技术的交流进步,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大创造的时代。
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黄帝发明了釜甑,一种蒸煮食物的陶器。
据清代《源鉴类函》记载,“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湿”。在甘肃天水大地湾,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的建筑遗迹,令人吃惊的是地面成分和今天的混凝土十分相似。
《汉书》记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有人说轩辕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此。
《吕氏春秋》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有了七个音阶的区分。
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
据战国《世本》,“黄帝使仓颉作书。”这是发明文字的记载。
黄帝的妻子叫嫘祖,嫘祖是栽桑养蚕的始祖,被后世尊称为先蚕娘娘。直到今天,中国有些地方还保存着供奉嫘祖的习俗。
如此多的发明创造,在黄帝时代喷涌而出,是历史的必然。
这个时代,大变革、大融合、大创造,“以德治国”思想初步形成,“普世”理想开始萌芽,是中华文明的先声,是华夏子孙梦的摇篮。
(六)启迪现在 照亮未来
炎黄时代的历史大变局,在五千年文明中,类似的变局曾多次出现。
那是个激动人心、风起云涌的时代。部落林立,星光点点。
最强大的三个部落,无疑是炎帝、黄帝和蚩尤。斧、燧等部落,虽然技术进步,但相对弱小。
炎帝是旧秩序的维护者,对新兴力量虎视眈眈,但气候、技术、思想已经变化,历史向前发展,谁也挡不住;蚩尤自恃武器先进,好勇斗狠,对世界秩序不屑一顾;只有黄帝修德振兵,发展生产力,后来居上,成就辉煌。
黄帝成功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外在原因外,内在原因有三个:一个是黄帝有强烈的强盛部族、改变世界的欲望;二是具有修德抚民、融合世界的政治智慧;三是高超的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
历史不是八卦,只有搞清楚过去是什么,从哪里来,才能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也才能规划未来。历史是一门帮助人们通过了解过去认识未来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一门未来学。
也许炎黄时代的大变局太过遥远,但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炎黄时代的迷雾会揭开他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五千年前那个勇敢举起第一根文明接力棒的先祖英雄的形象,会愈加清晰。
因为黄帝,是英雄,也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