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对孙悟空的当头棒喝(下)
苏轼在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往来颇深,俩人经常一起谈佛论道。
一天苏轼灵感涌现,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品鉴一番,自觉不错,认为自己看破了红尘,超脱了世事,心胸大畅。于是叫书童拿着诗渡过江去给佛印看。
未几,书童回来了,把诗稿交还给苏轼。苏轼打开一看,不由气血翻腾,原来佛印只在诗稿上附了两个字:
“放屁。”
苏轼马上渡江去找佛印,要跟他理论一番。谁知到了寺前,佛印说什么也不开门。在苏轼气血翻腾地快要自爆的时候,一个小和尚从门缝递出一张佛印写的条: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转身渡江回去了。
这是佛印给苏轼的当头棒喝。
一
孙悟空大闹天宫,无人能降得住他,等得如来到场,孙悟空还是很嚣张,说“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如来呢,先跟孙悟空讲了一番理,见他不悟,就决定出手。在出手之前,如来对孙悟空说了这么一句话:
“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孙悟空似乎就是丢失了他的“本来面目”,才惹来了怎么也无法穷尽的麻烦。那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应该是孙悟空到了灵台山三星洞跟菩提祖师说的那番话: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这话很有点“唾面自干”的意昧,也真的是孙悟空在求艺之前的本来面目。
但这应该不是如来心中艺成之后孙悟空的“本来面目”。佛门也有争斗,身为佛门最高层,这种如此被动、如此消极的策略,如来一定不会采用。
成为佛门中人之后,孙悟空在狮驼国迷茫、绝望、扭曲,这显然是如来不愿意看到的。那如来心中孙悟空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如来认为孙悟空应该具有的“本来面目”,就比较清晰了:
那就是佛门中人无论胜境逆境,都要做到不迷茫、不绝望、不扭曲。
二
原著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中,孙悟空出现了分身,真假难辨。其中一个还把唐僧打伤了,并且还想另起炉灶,自己组建一支队伍去取经。
但说开了去,真身也好,分身也罢,这其实都是孙悟空本人。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
两个孙悟空为争真假,闹到观音那里、闹到玉帝那里、闹到唐僧跟前,又闹到了阎罗王那里,始终辨不清分不明,最后闹到了如来面前。
如来一眼就辨明了真相,也直接说出了真相:
“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也就是说,如来很清楚,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真身、假身,原身、分身,两只作妖的猴子都是孙悟空本人。
但后面如来却突然改变了说法:
“与真悟空同像同音者,六耳弥猴也。”
如来生造了一个“六耳弥猴”出来。为什么?
孙悟空伤师夺权,当然是巨大的过错,但这过错却不能明示于众。
道理很简单: 孙悟空特么居然抡棒伤了唐僧?你让唐僧心里怎么想,以后的取经途中,他把这个定时炸弹放在身边?
你让猪八进、沙僧心里怎么想?这燎毛的猴特么居然连师父——佛祖如来跟前的红人都敢伤害,何况我等戴罪之身?
这么一来,取经团队就势必会散。
可如来生造“六耳猕猴”的说法,大家都心安了: 原来都是“六耳猕猴”惹的祸,跟孙悟空无关,他是安全的,那就继续往西天取经吧。
电光火石之间,如来很理智,他能权衡利弊,然后作出最优化的决定——如来不迷茫。
孙悟空偷蟠桃、喝御酒、假传圣旨,大闹天宫这种行为,是对秩序的严重破坏与损毁,书上也说孙悟空“恶贯满盈”。
但如来并没有处孙悟空于死地,只是一翻手掌,“轻轻的把他(孙悟空)压住”——如来对孙悟空人性中向善的可能,并没有绝望。
等到五百年满,孙悟空在唐僧的帮助下从五行山下逃脱,至此微型取经团队组成。
但没多久孙悟空就杀掉六个毛贼,唐僧说了他几句,孙悟空转身就走,取经团队差点解散。
好不容易猪八戒、沙僧也加入,这时取经团队才算完整了。可只过得五庄观,因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取经团队骤然几近溃散。
除掉蝎子精,过了女儿国,在一座山庄里,孙悟空又杀死几个强盗,唐僧看又看不过,劝又劝不听,最后一发狠把孙悟空赶走了。至此取经团队又一次面临溃散的局面。
从过五行山到遭遇白骨精再到孙悟空杀老杨儿子,取经团队组了又散,散了又组,但对孙悟空、对师徒团队传经这事,如来始终没有绝望。
三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派出的众将对孙悟空的称呼,或者说辞,是高度相似的。
先是九曜星:“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
再是二郎神:“你还不知死活!”
“不知死活”这几个字,很可能就包含着这个意思: 孙悟空罪不可赦,该当死、应当死、必须死。
而众将执行的是玉帝的意志。换言之,玉帝也认为孙悟空罪不可赦,该当死、应当死、必须死。
有没有证据呢?有。孙悟空被抓回天庭后,众将对他刀砍斧剁、火烧雷劈,但孙悟空开了挂一样,就是毫发无伤。
最后太上老君向玉帝进言,说把孙悟空投进他的八卦炉,用文武火锻炼,“他(孙悟空)身自为灰烬矣”。
玉帝呢?想都不用想,“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玉帝想置孙悟空于死地。如来呢?却颇有“以众生为念”的修为。
接到天蓬元帅的旨令,如来当即动身。走之前对众菩萨说:
“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炼魔”中的“炼”,自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之举。“炼”之于锻炼、磨炼、炼丹,都是一个极其缓慢、极其漫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此去降服孙悟空,如来不是抱着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而是治病救人的慈悲之念。
等见到孙悟空,俩人一番唇舌之后,如来出大招了。他手掌一翻,便“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指山,轻轻地把他(孙悟空)压住。
只是轻轻压住,孙悟空就被迫躺平了五百年,如果是“重重地”一掌拍下呢?恐怕孙悟空就得开席了。
如此可以看出如来并没有扭曲。
再来,孙悟空都被压在五行山半身不遂了,玉帝还要派二郎神把花果山烧掉,这分明是要赶尽杀绝。
而如来,即使孙悟空曾经想过打死唐僧,曾经伤过唐僧,取经途中也数次动过放弃取经的念头,并且有三次付诸了行动,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帮助孙悟空,一直在“炼”孙悟空的心魔。
再来,文殊菩萨下界传教,被乌鸡国国王浸在水里三天三夜。文殊菩萨把这事告诉了如来,如来也只是批了文殊菩萨把乌鸡国国浸回水井三年,作为报复。
最重要的是,如来也没有伤害乌鸡国的百姓。相反,青狮精还把乌鸡国治理得很好。
而玉帝,只是在下界巡逻时看到凤仙郡郡主供斋不虔诚,就雷霆万钧,立刻降罪凤仙郡三年不降雨。搞得百姓是互相劫掠、互相坑害,甚至易子相食。
两相对比,如来不扭曲,“以众生为念”,就比玉帝来得真实得多,来得虔诚得多。
四
狮驼国之行,孙悟空迷茫、绝望、扭曲,而如来一直不迷茫、不绝望、不扭曲。
所以如来的当头棒喝,会给孙悟空极大的震撼和警醒。
如来是孙悟空的最高领导,唐僧是孙悟空的直属领导。那唐僧有没有对孙悟空棒喝过?有。
过了女儿国,师徒到得一座山庄,唐僧骑的白龙马被孙悟空一抡棒受了惊吓,就一路跑,跑进了林子里。
林子里有一伙强盗,要抢劫唐僧。唐僧就跟他们讲理,为人要行善啊、作恶会有报应啊、地狱有十八层啊之类的,结果被脆生生地吊起来晃在半空。
孙悟空赶到了,把唐僧救了下来。唐僧得了救,却火烧屁股一样,“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
孙悟空救了唐僧,他却转眼就把孙悟空撇下了!是不是很扭曲?
孙悟空一时性起杀了其中两个强盗,唐僧见不得这场面,生气了,“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
孙悟空杀了人当然是罪恶,可唐僧这时的表现却不大像是劝戒、喝斥和制止。
“猢狲长,猴子短”,唐僧絮叨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孙悟空最忌讳的称呼;唐僧絮叨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孙悟空的生理缺陷。
就像你迟到了,老师却穿插上一个篇幅来说你
人丑、个矮、毛多头发少,你好受不好受?
再接下来唐僧为死去的强盗祷告,祷告的内容竟然是要让冤魂不要找他,要找就去找孙悟空。
猪八戒有点看不下去了,笑着说他和沙僧也没参与杀人。结果唐僧这货竟然又改了祷词:
“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身为孙悟空的师父,徒弟犯了错,唐僧不是主动把教诲有过的责任背起来,而是干脆利落地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扭曲吧。
也难怪孙悟空后来会一狠心,直接割下老杨儿子的头,扔在唐僧面前。
五
佛印给苏轼的,是当头棒喝。
如来给孙悟空的,是当头棒喝。
而唐僧给孙悟空的,却是当头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