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在古代中国是主宰什么的神?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叫他魁星。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都会落第。
据说,魁星本来就长得十分丑陋,而且又长了满脸的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写的文章真是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就感到有些不悦。皇帝问道:“你那脸是怎么搞的?”魁星回答说:“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一听这话,觉得这人怪有趣,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魁星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魁星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魁星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禁不住说道:“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魁星为状元。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即北斗七星的前4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魁星才高八斗,也北斗星座。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魁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4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此3星除合称“魁星”外,也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魁星信仰盛行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初七为魁星诞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为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
在我国民间,一直都盛行着拜魁星的习俗。民间称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的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仪式在月光下举行,所以在闽东村庄的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即魁星,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要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在魁星像前。
参加拜魁星的人,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果干各一枚,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
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要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其中两枚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至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拜祭活动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