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的地方约四十余处,其主要有: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  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上的言语,诠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言语讲述的,能讲述之“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经常不变的道。因此,若勉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含义,其指意是伟大者。  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的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的发源者,故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在宇宙万物变化的程序中,变化的物质根源乃以确定,老子言“道之为物”,则是恍恍惚惚,窈冥不明的,但在恍惚窈冥中,道实在是“无象之象”及“非物之物”的极精微的东西,藉此,而产生出宇宙万物,此乃确实的可信原理,故道可称为万物的根源,万物是由他出生的。再者,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学中所称谓的“有”、“实有”、“存有”等概念,换言之,“有”是一个具体性的事体或物件,藉此“事体物件”的潜能,才能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无”,此“无”字绝不是空虚的无,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圣经中“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让我们明白道与上帝一样,是自有永有的,不仅如此,但道不等同与神,因为他说道与神同在,可见,这不是两个一样的概念,一模一样的东西不叫同在,而是完全的统一和融合,就像水里浮着冰,你说冰和水同在,当冰化了,你不会说,水与水同在,而是说,这是一杯水。同样,在这里道与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后一句又说“道就是神”,我们怎么来理解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道"是神的一个位格,道和神是合一的。这里会涉及到三位一体的概念. 总结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道是神不同位格的合一的存在”道与万有的关系是“造”的关系,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观察到的一切,都是道的作为,道的原则,道的影子,简单的举个例子,我的手照在镜子中,手是实体,镜子中的是影子,这影子就是世界,手才是本体。但这个例子是有局限的,这个世界是有限的世界,物质有限,思想有限,一切都是有限的,但是那个本体,也就是道是无限。这个道和万有不是完全统一的概念,万有包含在道之中,而道大于万有。第四节告诉我们这道还是创造所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充实我们生命的真理让我们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意义,而这生命的道就是生命之源,这生命就是与神联合的生命。在1:1-5, 概括了道所包含的神性:它的创造性,永存性,生命性,独一性,在解释完道的神性以后,约翰宣告,道成了肉身。与上帝同在的“道”,和与人同在的“耶稣”,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耶稣基督将神性和人性统一了起来”,同时,因着道成肉身,也将有限和无限,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统一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交叉点,神的做法实在奇妙。那道就是主耶稣基督,他是生命的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因着神的这个奇妙的旨意,而有了生命的希望。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便是所讲的神,或者道的本质性等便是神(天主、上帝)的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一切皆适合老子所言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