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法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闾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惊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御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
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拓展: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极拳行功心法口诀
太极拳要诀
太极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起承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著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著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阴阳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变化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掤
掤者,外(手)阳内(手)阴,阳攻阴守,体驱外绷。是为离卦, 。离者,火也。机脱百变,炎火燎原。掤劲一出,动如火舌窜动,吞吐不定;两手互换,沾衣则顺势而燃,连绵不断,不尽不休。一旦得机得势,一发不可收拾,势要变成燎原大火。离者,亦为日也。掤劲亦要气势如日中天,坦坦荡荡,一身浩然正气。
捋
捋者,外阴内阳,体驱外敛;阳守阴攻,是以守为攻之法,卦相为坎卦, 。坎者,水也。流动无形,随圆成圆,随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为月也。
捋劲也要如清辉明月,皎洁无尘,静夜无声。
掤捋二者,是为八门中基本两门正劲,势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阳明月,缺一不可。
挤
挤者,双阳外封,体驱外绷,是以三阳齐出,饱满圆撑,为乾卦, 。乾者为天,似空非空,有隙则充;天意一发,无所遁踪,是以挤劲一出,势要应者肘之上,让彼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劲之用,在于外劲无可借亦或身退无可退之时,以己力发出解困或者圆撑求变。务必内外一体,借无可借。
按
按者,双阴外闭,体驱内绷,是以三阴并来,气机沉雄,为坤卦, 。坤者为地,深沉雄厚,托载万物。是以按劲,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劲绵绵,又有托载之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劲之用,关键在厚、载二字耳。
挤按两劲,为八门中另外两门正劲,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劲。
掤、捋、挤、按四正手,合为先天乾坤坎离四卦。非正无以交兵,非奇无以制胜。用正为根基,用奇为变着。
采
采者,一阴一阳,上下两分,体驱内敛,四隅劲之一。为兑卦, 。兑者,泽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视坚而实陷,是以采劲为一陷劲,运劲用谋出奇,着者立仆。
挒
挒者,双阳弹抖,中驱内绷,四隅之一。为巽卦, 。巽者,风也,是以挒劲如狂风迅疾;扫落叶,一扫空。
肘
肘者,阴阳凝收,中驱外敛,四隅之一。为艮卦, 。艮者,山也。发劲时,劲整如山,劲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劲亦要崩去半边。
靠
靠者,双阴以内,仅以体驱放阳劲击人。为震卦, 。震者,雷也。隐忍不发,一发必要如惊雷一声,震动天地。
采、挒、肘、靠四门隅劲,是为奇兵。兵法云,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营而离之,并而击之是以沙场制胜。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南北西东,挤、按、捋、掤;此为正四门。震巽艮兑,靠、挒、肘、采;此为隅四门。人守中定,足踏太极阴阳鱼。
立解先天八卦,乾为上为首,挤劲内力上提挤出,而又有以上变下之意;坤者为下为丹田,按劲内力归于丹田,同时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离为左右,是以捋掤不离左右。兑巽为肩,采挒劲不离肩;艮震为足,肘靠闪进依脚步。腰胯圆转换阴阳,变化八门战八方。
辞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门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
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著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法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所谓有法,就是循早已拟好之招式出手,即使临阵随机变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规而衍生出来。无法则是不受任何招数成规所限,随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当尔驾驭理法之时,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练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迹。若是无意,则为散失。最紧要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似有似无,出入于有无之间。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觉察监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而为一,似在非在。
庄周曰: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谓材不材,指的是有用无用,亦是太极拳有法无法,无法有法的精义,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极拳的妙处,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变万化中求其恒常不变,时而龙飞九天,时而蛇潜地深,无誉无毁、不滞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与天地齐寿,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由武入道;是为太极阴阳宗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