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怎么发展来的?

相传,月饼来自西域的?胡饼?:唐高宗时,有一年中秋节,来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明月有点相似,就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就把饼赏赐群臣,一起吃起来,都说这饼非常好吃。 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又改叫月饼。

关于月饼,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元朝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要设立一个?管家公?,由蒙古人来充当,这些人恃强凌弱,惹得民怨沸腾。后来,朱元璋攻下金华、处州、温州等地,当地的百姓都纷纷请求朱元璋除掉管家公。

朱元璋一开始想派兵杀死这些人,可军师刘伯温说,?三郡的管家公那么多,即便出兵也不可能一下就除尽,此事还是交给我来办,十天之内,除尽管家公?。于是,刘伯温就命人扮成阴阳先生,到各县去散播童谣,?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百姓们一听要有大难美酒很恐慌,接着刘伯温又让人四处散发消息,说神仙给人托梦,中秋当夜子时,大家如果对月吃月饼,可免大难。百姓们争相到糕点店买月饼,中秋夜晚,百姓们打开月饼准备品尝,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上书,?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于是便料定这是神明指点,平日心底的愤怒终于爆发,一夜之间,杀尽管家公。

这些传说是民间对月饼来历的解释,虽然并不完全可信,但故事里的部分内容和学者研究、考证得出的结论有一致的地方:第一,月饼的确是从胡饼演变而来;第二,月饼应该在明朝时期才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

从胡饼到月饼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饼?是所有面食的统称。西汉《急就篇》就把饼和饵列为食物之首,唐代颜师古注释称?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将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饼。

东汉时期,饼的种类开始增多,《释名?释饮篇》中就列出了包括胡饼在内的七种面食,其原文记载,?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冱,就是?没有棱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后来这个词音转并义为?马虎?),而胡饼是一种比较大的圆形烧饼,做法是把胡麻,也就是芝麻放在面饼上烤熟。

隋唐时期,胡饼、蒸饼都是流行的面食。胡饼在唐朝仍然叫胡饼,但多了一种饼中加馅的做法。富裕人家作一种大型胡饼,在其中加多层羊肉,每层羊肉间隔以椒、豉,用酥油润和,放入炉中烤,肉半熟时取出来吃,叫做?古楼子?。

宋代的饼类食品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种类、花色空前繁多,工艺也趋于精致。这时?饼? 还是面食的总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许多当时的面食,均为蒸熟的饼食,其中就有月饼一项。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是一部描述临安风俗产物的著作,其中提到,?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月饼、梅花饼?也就是说,虽然不是中秋节的节令食物,但作为一种日常可食用的面食,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

从上述?饼?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月饼是如何形成的。宋代以前饼类食品在用料、制作方式、工艺等方面为月饼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胡饼中掺入酥油、蜜、糖或者以果仁、豆沙、糖、肉末等做馅的圆饼,在外形和做法上都和后来的中秋月饼有类似之处。

月饼在明代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

首先,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中秋节正式产生于唐朝,学界也公认在唐朝之前没有关于中秋节的确切记载。唐初形成了中秋节,那么唐朝有没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呢?唐朝中秋节习俗主要见于大量赏月诗歌和一些笔记小说,这些文字记载里极少说到中秋饮食,个别地方只是说准备?酒食?,并未专门提到?月饼?这一食物

如前文所述,宋代,《武林旧事》和《梦粱录》这两本著作中的确都都提到了?月饼? ,但问题是,根据这两本著作的记载,月饼在当时只是平日里吃的面食,而非中秋节的节令食品。宋代郑望的《膳夫录》中列举了一年当中各个节日的食品,其中,中秋的标志性食品是?玩月羹?,而非月饼。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制作饼食的工艺已经十分发达,品种花色很多,跟中秋月饼差不多的饼食应该也有不少,而且中秋习俗已经很兴盛,可以说,这个时候出现中秋月饼是可能的。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宋代中秋吃月饼的可靠记载,所以并没有依据说这时已有了中秋月饼习俗,至少,这时没有形成比较明显的引人注意的中秋吃月饼的习惯,以至于记录宋代风俗的文献都没有记载。

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中秋月饼的大量记载。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中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由此可知,这时的月饼是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成为各家送人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