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碧利斯的形成与路径

一个低压区于7月上旬后期活跃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此低压区范围宽广,对流旺盛。其于7月8日08时被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升格为一热带低压(TD)并给予临时编号05W。其向偏西转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加强。7月9日20时JTWC首先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

2006年7月9日14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2006年第4号热带风暴(轻度台风),并命名为“碧利斯”(BILIS),国际编号为0604,名字由菲律宾提供,是快速的意思。随之中央气象台和台湾气象局也相继作出定位和预报。

生成后的“碧利斯”环流中心仍严重外露,中心及中心北侧呈无云区。其以15-20公里/时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2006年7月10日凌晨到7月10日中午“碧利斯”移动速度飞快。最快时曾一度达到39公里/时。 从7月10日14时开始“碧利斯”放慢了它前进的脚步,移速控制在15-20公里/时。

2006年7月11日“碧利斯”开始影响菲律宾,猛烈的降水从此拉开了序幕。 此后“碧利斯”移速忽快忽慢。移动方向是西北偏西。强度稍有加强。

2006年7月12日14时“碧利斯”进入中国沿海的24小时警戒区。

2006年7月13日“碧利斯”的路径和移速开始稳定。移速在17公里/时左右。台湾南部也被它列为强降水袭击的对象。

台湾中央气象局一再表示。“此轻度台风结构松散,中心附近对流不强,没有眼壁和风眼结构。当它登陆时和别的台风登陆时将有明显的差异。值得严加防范的是“碧利斯”中心南侧的强盛云图将给台湾西南部.中部带来非常强的降水。山区更强,并预测西南部山区的过程总雨量将达1200毫米左右。日最大降水量也有600毫米。严重超过台湾气象部门的“超大暴雨”级别“超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超过350毫米。而中国大陆24小时降水两超过250毫米则成为“特大暴雨”。 “碧利斯”进一步逼近台湾,台湾东部沿海的阵风普遍达到8-10级。局部地区因地形作用风力达12-13级。

而在可见光云图上显示,“碧利斯”的中心仍然严重外露。并没有改善的趋势。中心北侧由积云组成,而不是一般热带气旋的对流云系组成。

福建中北部沿海和浙江沿海普遍出现8-11级大风,福建沿海最大阵风达12级。浙江沿海的瞬间最大风速达14级(43.1M/S)。

2006年7月14日03时“碧利斯”的中心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北部,并继续向福建省中北部沿海靠近。“碧利斯”于7月14日12时50分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北壁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0米/秒;七级风圈半径6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250公里。

由于是登陆台湾北部,没有从中央山脉经过,再加上“碧利斯”本身环流并不紧密,所以在第2次登陆时,强度并没有明显的减弱。而导致“碧利斯”空心的原因是垂直风切变过于强烈。

之后菲律宾终于摆脱“碧利斯”的强降雨云图和大风天气。连续的强降雨使菲律宾北部,暴雨成灾,山洪暴发。至少有10人丧命。

而台湾中南部的强暴雨仍在持续。新加入的暴雨地区有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广东沿海。截止2006年7月16日该地区雨量均超过100毫米。部分超过3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500毫米。其中台湾西南部山区,雨量直逼1000毫米。

2006年7月14日16时“碧利斯”减弱为热带风暴。

2006年7月15日凌晨“碧利斯”的中心离开福建境内,进入江西省。可这时福建,浙江,及广东东部沿海风力仍维持在8-10级。说明“碧利斯”环流大,而且“碧利斯”是季风低压。外围风力大于中心附近风力。

2006年7月15日15时“碧利斯”在江西西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