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那些军旗都是干什么的?
我们听评书的时候,经常听到“双方列开阵势,只见有飞龙旗,飞凤旗,飞虎旗,飞彪旗,飞豹旗,隐军旗,做图旗,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天地三才旗,四门兜底旗,五虎捻羊旗,六子连芳旗,七星北斗旗,八卦金锁旗,九耀行宫旗,十面埋伏旗,正当中是一杆珍珠宝元旗。”那么古代打仗的时候真有那么多军旗?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旗在中国的起源很早,《列子》中就记载了黄帝与炎帝大战(即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场战役“阪泉之战”)时,就”雕鶡鹰鸢为旗帜“,也就是也以各种猛禽的羽毛作为旗帜。殷代的甲骨文已经有了“旗”字,并有了若干以旗为偏旁再与其它字***同组成的会意字,最初的军旗实际上是部落居民图腾崇拜在军事应用上的反映,慢慢的随着军事应用产生了—旗语。
古代的战争一般会根据旗帜的多少来判定军队数量的多少,试想一下在古代数十万大军旌旗招展的气势足以让对手心惊胆寒。不过我们说兵不厌诈,一些著名的军事家也经常通过虚张旗帜来欺骗对手。比如《三国演义》中,张飞就用这个办法吓退曹兵。古代军旗有完备的体系和制度,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时代,军旗在指挥军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军中旗帜按类型主要分为:号旗、令旗,联络旗,将旗,阵旗,牙旗等,号旗,比如号众军冲锋时,是旗在何处,人便冲往何处,手持大旗者都是大力士,旗在人在,旗亡人亡。令旗,古代将领传达命令时,传令兵都是手持令旗前往,这样将士们一看就知道是传令兵,而不会阻拦。而且令旗是调兵必需的验证之一,调动大军用兵符,调动少量部队也需要令旗令牌之类的。联络旗,《武经总要》曾记载“人执旗,前有林木,举青旗;有火,举赤旗;虏寇,举白旗;水潦,举黑旗;陵阜,举黄旗”。旗的颜色代表前面遇到的状况,后军可以根据旗号做出相应反应。
阵旗,古代作战到了唐宋以后通常都会结成战阵,战争通常由很多部分组成,阵法多变,一般将领都很难掌握更何况下级士兵,这样就需要一位懂阵法的人,将战阵中的各部分用旗帜分类,指挥时只需要挥动相应旗帜,相应的方阵便可以旗号行动。将旗,军中分前后左右等等众多分部,如果打起仗来,没有相应的旗帜对应,小兵找不到自己的将军,将军找不到小兵,那还谈何指挥,将旗一般带有将领的姓氏,只要竖起大旗,便可以知道是哪一部分的了,扛旗的一定要紧跟这一部的将领。
牙旗(军旗),牙旗可以看做军中最重要的旗帜,代表全军,旗帜尺寸也是最大。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牙旗在实际作战中是位处主将所在处,主将在,牙旗不倒,一旦牙旗倒下,代表主将可能已经阵亡,全军都要崩溃,所以战时双方都盯着本阵的牙旗和对方的牙旗。
大纛旗是三军主帅所挂的旗帜,因此三军主帅也称“大纛”。岳飞抗金初期跟随王彦攻打新乡,金兵兵锋正盛,王彦不敢进攻,岳飞率部直奔敌中军大帐,“夺其纛(旗)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表明方位的旗帜;诸如插在士兵腰间的腰旗,插在辕门外的门旗,插在阵脚负责表示方位的角旗,代表方位的五方旗等。管中窥豹,在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军事智慧上不是阿猫阿狗们可比的,只是后来有些阿猫阿狗的学会了我们的东西,反过来欺师灭祖侵略我们,尤其让人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