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生存方法是什么、

生存法则-1 ----- 特殊的身体构造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鸟类体型弱小,因而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下,鸟类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生存机制。和其它生物最不一样的地方,即是拥有一对翅膀。有了翅膀,鸟类可以自由的飞翔。为了配合飞翔的机制,鸟的身体结构,与其它生物也不一样。 基本上,它的身体一定要很轻盈,才能飞上天空。 鸟类的骨头很硬、但很轻,只占全身重量的二十分之一;骨骼中空,但有像树枝结构的梁架互相支撑。鸟类的胸肌很大,占全身重量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附著在龙骨上,可以让鸟类拍翅时很有力。鸟的心脏完整的分为两心耳、两心室,左右自行循环血液,因而鸟类的心跳非常快,一分钟可达三百或四百次,血液循环加快,氧气的交换自然也加快,有助於飞翔。 鸟类的肺部很坚实,气管很长;另外呼吸系统中,还有特殊的九个气曩,和肺部之间行二次呼吸法,因而它们的呼吸效率是人类的两倍。 鸟类为了飞翔,消化系统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大肠便短了,甚至没有膀胱, 因而吃下去的东西,约十五分钟後,粪便和尿会从泄殖腔一起排出,不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另外雌鸟的右边卵巢及输卵管消失。鸟类因为在空中飞翔,对於地上的一切须瞭若指掌,因而它们的眼力很好。如鹰鹫科的视力是人类的八倍,因为它们的眼球大,视叶发达,所以视觉很敏锐。 鸟类有特殊的身体结构提供它们飞翔,但这还不足以保护它们安全无虑,因而它们还须发展出其他的生存方法。 生存 法则-2 ----- 躲避天敌 鸟类有了一对翅膀,除了提供它们飞翔,也成了它们躲避天敌的最好方式。 遇到敌人的时候,最好及最快的方式,就是迅速飞走。鸟类除了靠高超的飞行技巧,避过天敌的攻击,有些鸟类更有意想不到的智慧。 如小鷿鷈遇敌时,会潜入水里,在水中游几十公尺後,再冒出水面;红冠水鸡会抱住水生植物的梗,让身体藏在水里;啄木鸟会躲在树枝後面,等猛禽类的大鸟飞走後再出现;东方环颈ㄏㄥˊ育雏的时候,会假装受伤,引开入侵者离巢一段距离後,再突然飞走。 鸟类避敌的方式,除了表现在行为上,有的鸟类甚至呈现在生理上。 例如有些鸟类身上的羽色会和环境相似,五色鸟即是最好的例子,全身除了头部几乎是绿色,站在枝头上,如果不仔细看,是不容易被认出来的;另外多数鹬衡科的鸟类,全身不是灰就是褐色,和沙滩的颜色很接近,是很好的保护色。 日本雷鸟更是有名,生长在非常寒冷的极地,冬天一身雪白的厚羽毛,除了保暖又和雪地形成一色;到了夏天,再换成一身亮眼的黑白彩衣,达成求偶的目的。 有些鸟在筑巢或生蛋的时候,甚至也会考虑到安全性,例如中国人最熟悉的燕子,喜欢把巢筑在住家的屋檐下,既可遮风又可避雨;五色鸟会把蛋产在枯木的树洞中;翠鸟更是在山壁上挖四、五十公尺的小山洞,再将蛋产在里面,以避开野鼠的攻击。 另外鹬ㄏㄥˊ科鸟类,通常会将蛋产在石头堆中,而且蛋的颜色居然和石头很像,减少蛋被其他生物发现,增加小鸟的存活机会。 生存 法则-3 ----- 找寻食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类一生当中,除了求偶繁殖期,其它的时间,几乎为了食物在忙。 大部分的鸟类都是杂食性,喜欢吃果实的鸟,有可能吃昆虫;喜欢吃昆虫的鸟,也有可能吃果实,端看它能找到甚么吃的东西,不过基本上,鸟类吃的东西和它的嘴形很有关联。 体型娇小的山雀科,喜欢吃花朵的蕊、或吃躲在花朵、树叶上的小昆虫,因而嘴形尖而细小,像这样的嘴形,还有绣眼科的绿绣眼及莺亚科的鸟类。 但同样体型小,嘴形呈圆锥状的麻雀,却喜欢吃榖类或种子。 它厚实的嘴,可以有力的将种子咬裂;拥有类似的嘴形,除了文鸟科、还有巫科、及雀科的鸟类。喜欢吃鱼的嘴形,通常是长而宽大的,如此一来,才容易将鱼活生生的吞下,鹭科、雁鸭科的鸟类,是这种嘴形的代表;另外喜欢吃鱼的翠鸟,嘴巴也是又长又宽。 鹬科的鸟类,喜欢在沙地里戳,找寻躲在沙里的小生物,因而嘴形尖而细长;甚至为了方便觅食,嘴形有直的、向下弯的、或向上翘的造型。 类似这种嘴形的鸟,还有蜂鸟,只不过蜂鸟喜欢吸蜂蜜;同样的,为了配合不同的花形,蜂鸟的嘴巴有长、有短、也有直的、有弯的,就看它吸甚么花的花蜜。很遗憾的是,台湾没有蜂鸟,否则台湾自然界会更增加一些有趣的画面。 另外喜欢吃肉食的鹰鹫科,嘴形很像麻雀,只不过它还多了个倒勾,方便老鹰、大冠鹫之类的鸟,撕裂觅到的小动物;有这样的嘴形,并且一样喜欢捕捉小动物或爬虫类的,还有伯劳鸟。 鸟类吃的东西似乎很相像,不是果实、昆虫、就是肉类。 照理来说,对於众多数目的鸟族群,彼此之间的觅食压力应该很大。 不过可喜的是,经过数万年的演化,为了各自生存上的利机,同样食性的鸟类,会尽量吃不一样的食物,即便同样吃果实的鸟类,也会分散吃不同的植物果实。台湾常见的鹎科鸟类,如白头翁、红嘴黑鹎,喜欢吃桑科容属的果实;而鸦科,如星鸦喜欢吃松子,橿鸟喜欢吃壳斗科的果实。 同样的,吃虫子的鸟类,也会分配觅食的来源,如山雀科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同的山雀科甚至有的找叶上、有的找叶背的虫子吃; 啄木鸟找树干里面的虫子;鹟亚科的鸟会站在树枝上,等著飞过的虫子;燕科中的家燕、洋燕在低空中捕食,而雨燕科的鸟,则在高空中捕食虫子。有些鸟如铅色水鸫、小剪尾则到溪流中找水生昆虫吃。 另外吃肉的鸟类,如鹰鹫科的大冠鹫白天捕食,而同样吃小动物的鸱枭科鸟类,则晚上才出来觅食。这一切的觅源分配看似自然,但却是不知经过多久的竞争及演化。 生存法则-4 ----- 大规模的迁徙 觅食对鸟类是个很重要的行为,但是在北方、甚至极地的鸟类,到了冬天很难在繁殖地找到食物,此时迁徙就成了鸟类与其他生物最不一样的社会行为。 居住在寒冷地区的鸟类,一到了秋天,会成群结队的往温暖的南方度冬,等到第二年春天,换上漂亮的彩衣再飞回北方。 另外炎热的南方,鸟类也会往北方避暑及繁殖,不管飞南、飞北,鸟类如此周而复始的大规模迁移的行为,延续了它们的的生命,也繁殖出优良的下一代,因为能经得起长途跋涉,其体力、智力必是高人一等。 鸟类迁徙的路线,每年大致相同,由有经验的长老带队。鸟类南来和北返的路线也大致相同,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台湾每年约九月、十月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赤腹鹰、灰面鹫(俗称国庆鸟),过境垦丁,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又一批批的赤腹鹰和灰面鹫经过八卦山或大肚山的上方,返回家园繁殖。 到台湾度冬或过境的鸟类,在秋天刮起东北季风的时候,陆陆续续就会有候鸟报到。 最早到的鸟,是鹬ㄏㄥˊ科,它们大约八月开始进驻台湾,接下来有鹭科、 及鹡鸰科,九月有莺亚科,十月有鹰鹫科、雁鸭科、鸫亚科、雀科,十一月的时候,有鸬鹚、鸥科的鸟。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当第一阵西南季风吹起的时候,候鸟、过境鸟又准备北返。通常先来的鹬ㄏㄥˊ科,最晚回去,而最晚来的雁鸭科、鸥科则最早回去,因为它们的繁殖地是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或极地。 小型鸟类迁徙的时间大部分在晚上,因为可以避开人类及猛禽的攻击。 白天的时候,它们尽量补充食物及休息,因为南北迁徙的路途很遥远。 通常一趟要飞三千至六千公里,一天要飞一百至两百公里的距离,长达一、二个多月,因而体力的耗费自然不在话下。鸟类迁徙的时候,通常回程的速度会比南飞的速度快,因为它们体内会分泌激素,刺激它们赶快返回北方繁殖。大型鸟类如鹰鹫科、鹭科的鸟,白天迁徙,晚上休息,迁徙的时候,会利用上升气流带它们出海。出海後,通常沿著海岸线飞,它们会依岛屿的地形或太阳判断方位。而晚上迁徙的鸟类,如伯劳、鸫亚科、莺亚科、鹟亚科、或雀科的鸟,会依星座来辨认方向。 生存法则之五 ----- 繁殖下一代 鸟类除了靠躲避敌人、迁徙、或觅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也利用繁殖来延续下一代的生命。多数鸟类是一夫多妻制,在这种体制下,雄鸟的羽色通常会比雌鸟漂亮,因为雄鸟为了求偶,因而必须展现出特殊的外表吸引雌鸟,而雌鸟通常为了抚育下一代,所以让自己的外表不显眼,以免被天敌发现。鸟类里面也有一妻多夫制,这种体制下的雌鸟通常比较美丽,而且孵蛋、育雏的重责就落在雄鸟身上,如彩鹬。 鸟类为了求偶,以达到繁殖下一代的目的,如鹬ㄏㄥˊ科、鸭科、鸥科的羽毛会有繁殖羽、非繁殖羽之分,当然繁殖羽的颜色比较好看。 有的鸟甚至使出其它的花招吸引雌鸟,如出名的军舰鸟,脖子会鼓起,并变红;如翠鸟会赠鱼与雌鸟;天堂鸟及鹤是以跳舞求偶出名;另外有的鸟会筑巢、或唱歌以吸引雌鸟。 鸟类筑巢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很简陋、有的很精致。像鹬ㄏㄥˊ科、鸥科的鸟,直接产在沙滩附近的石堆中,根本不筑巢。鹰鹫科的鸟类,会在树木的分叉处,用树枝一层一层的铺好产卵的台子。五色鸟、啄木鸟则会凿树洞当巢。而绿绣眼、白头翁等一些山林间的鸟类,则会用草、树叶、小枝条、或羽毛编织漂亮的巢。在国外,有一种园丁鸟,甚至会捡花、果实,来布置巢的入口处,营造一个花园的感觉。 鸟类一次交配产的卵,约一至十个。通常越大型的鸟,天敌较少,如鹰鹫科产的蛋,只有一、二个。 而一些小型鸟类,雏鸟夭折的现象较多,自然要以数量取胜,一巢可多至八、九个,不过一些山林鸟以生四、五个居多。产卵的数目除了和天敌有关,有的也是和环境安全与否有关。巢筑在比较安全的地方,相对的,鸟蛋就会少一些。 结语 鸟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下一代的延续,演化出各种求生的本能。 想想小小的一只候鸟,为了觅食、为了繁殖,需要飞越大海、山脉,忍受长途跋涉,其勇敢坚毅的行为,著实令人动容。下一次,不管在是台湾的任何角落,看到任何的一只小鸟,请用心观察及爱护它。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