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的道士是怎么修练的

示:武当山的道士是这样修炼的,虽然入山修道十五年每天往来经过太子坡,但从未进入太子坡的大门,原来他们是要把每一分钟都用在精进修道之上。

今年6月3日我与儿子振豪专程陪伴北京北航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李自洋先生和武汉企业老板别总拜师皈依武当道门,及深圳二位老总去武当山拜会恩师李光富会长。

师父发给了李自洋先生与别总皈依证,二位皈依了武当山道门,为全真龙门派第廿五代弟子。

深圳二位贵宾于4日到达紫霄宫,师父热情接待后,让我们在山上自由行动,并让杨勇师兄陪伴我们朝金顶,拜珆台,参太子坡,在杨勇师兄的介绍下,我知道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武当山故事。

上图中间为杨勇师兄。

朝完金顶,在琼台中观,杨勇师兄指着右角一个小石屋说“这个小石屋是武当山最老的建筑古迹,建于元朝”。

里面的石像都是元朝遗留下来的原物,属国宝级的文物。

这些国宝文物座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若非有人指点,一定会错过目睹的机缘。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上面这两个图(同为一个山的远照及放大照),这个山在琼台中宫的斜对面,在金顶天柱峰的左侧,比天柱峰略低。杨师兄说,这个山头上有一个石洞,里面很大,有一个六层楼的木楼阁,古时的道人在那里闭关修练,得道成正果者多,杨勇师兄曾经上去过一次,需要熟人带路或指点,方能上得去,路途特别崎岖和艰险,需要带足干粮和饮水及手电筒,杨勇师兄上去时,带了十几瓶矿泉水和饼干,须要防止滑落悬崖时,呼救无望,有口水渴能延续一些力气,避免野兽的伤害,方可活命,去时的路线是,先下到谷底,再往山顶上攀登,很多地方,是要贴在石壁上,手脚并用,才能过去,更有些地方吓得双脚打颤,不敢往下看,跌下去就是悬崖万丈,粉身碎骨。杨勇师兄花了4个多小时,方才攀入山洞,山洞内有六层木楼阁,有些地方,楼板腐朽了,需要小心谨慎地走。

这个石洞所在的位置,杨勇师兄指点了半天,我们才弄淸楚在哪里,上图中的红圈之内即是。我在想,这样险峻之处,六层的楼阁木料是怎么上去的?木工师传是怎么加工的?许许多多的建筑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惊叹之余,我请师兄带我们去看看太子坡及“一柱十二梁”的建筑奇观。杨勇师兄说:“我在此出家十五年,虽然常常从太子坡前经过,可我还没进过太子坡的大门,正好今天跟你们一起进去看看啊”!听了师兄的话,我惭愧至极,杨师兄精进修炼,专心道事,我们的到来,耽误了他的修练精进,武当山的师兄们原来是如此的修炼啊!我真的没有资格称他们为师兄了。

既来太子坡,杨师兄又是笫一次踏进此门,我建议大家合个影作留念。

关于太子坡的来历:

传说净乐国太子(后来成为武当山真武祖师)十五岁入武当山修炼,最初住在这个坡上,因此取名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吃不了修炼之苦,意欲下山还俗,走到磨针井经过紫元真君化成姥姆借磨铁杵之事点化后,复回此处坚心修炼,因此又取名“复真观”。

现在的复真观始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并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次重修。此观建筑,充分利用陡坡险岩上的一片狭窄地带,进行纵横序列布局,使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是全山较为完整的大观之一。

“一柱支楼不朽,五云护阁交辉”这是太子坡内五云阁一柱十二梁处所挂的一幅对联。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一柱十二梁”。

一柱十二梁建筑奇观

太子坡院内五云楼,依岩而建,俗称“五层楼”,全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楼面阔5间21米,进深8.15米,通高15.8米,建筑面积544.47平方米。顶层有梁枋12根,交差迭搁,其下以一柱支撑,设计精巧,结构奇特,这就是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一柱十二梁”。虽历经数百年苍桑,仍完整结实,堪称古建筑一大奇观。

武当山道教协会付会长李玄辛大道长在与我们探索道教对生命功能修炼中的避谷时说“紫霄宫里就有两年或超过两年不吃饭的道士…”。就我所知曾有俗家师兄夜宿紫霄宫,早4点也去参加早课,跪在紫宵宫外的台阶上,忽然发现身旁也跪着个白发老道,惊问之,对曰“我是后山上的老修行”,再回首,却不见白发老道。晨4点,紫霄宫的大门未开,外面的人是进不来的。许多人都说“这就是武当山上许多不为人知的老神仙,他们都有几百岁,甚至有更高的年龄,有仙缘的人才能得见”。

武当山的隐秘奇闻多得枚不胜举,武当山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我与李玄辛大道长和杨勇师兄相约,待我秋后再上山来,与二位师兄遨游武当仙境,细说武当秘闻,图文并茂地奉献给热爱武当山仙境,热爱武当山道教的所有人。

2016.7.14日写于武汉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