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取经队伍到底有多豪华?
西游记中论本事,唐僧除了会念经,制服猴哥孙悟空,此外就没有什么大本事了。论出身,猴哥孙悟空曾大闹天宫,做过齐天大圣。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和尚是卷帘大将,唐僧呢?生下来就没了父亲。出身本事都比不上徒弟们,唐僧为什么能做老大呢?
唐僧的这个老大,乃是钦命的。让我们从西游记的故事中揭开这个谜团吧。
西游记中,海州书生陈光蕊进京科考高中状元。在夸官游街之日,陈光蕊被殷温娇小姐的绣球砸中,于是成了殷开山的乘龙快婿。成婚第二天,皇帝下令,陈光蕊前往江州上任。陈光蕊带着妻子和家仆上路。途经洪江河段,水贼刘洪贪图殷小姐美色,将家仆杀害,将陈光蕊打死后推下水去。殷小姐因有孕在身,屈从了水贼。刘洪不但不潜逃,还带着殷温娇前往江州,冒认陈光蕊,出任江州刺史。三个月后,殷温娇产下一子,刘洪想要杀害,殷温娇借口太晚阻止。第二天,殷温娇来到河边,恰好看到一块木板流过,就把孩子放在木板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陈玄奘。
十八年后,陈玄奘得知身世,先找到母亲确认身份,然后远赴京城,与外公带了六万兵马来抓刘洪。刘洪被斩首。洪江口龙王将陈光蕊还魂。一家人团聚。不久,殷小姐自尽,陈光蕊继续去当和尚。
唐太宗筹备水陆法会。他交代宰相,在天下各大山门中选择大德高僧,主持这场超大规模的法事。和尚陈玄奘,站到了皇宫大殿。
唐僧的真实身份
镇元大仙也曾点破了唐僧的身份。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五庄观中,镇元大仙弟子们说: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镇元大仙说: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西游记第一百回,由释迦如来佛亲口说来:“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金蝉子是如来的二徒弟,唐僧是他的转世。准确的说是第十次转世。如此看来,唐僧自然是取经队伍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人了,做老大也是理所应当。
为何要转十世
第一,佛祖认为金蝉子错误严重,如果轻易再度修得正果,恐怕不足以服众。其实,仅仅是第十世的化身唐僧,就要苦历八十一难,又何尝是那前九世呢?
第二,取经的真实任务,尚未落实到位。明为去佛地取经,实为消灭西天路上的一些重要魔王,比如牛魔王和狮驼岭三怪,这些地方,供魔不供神佛,严重影响神佛信仰。可是牛魔王家族与道界关系密切,大鹏精是佛的亲戚,如果不达成一致,痛下决心,取经任务不可能完成。
第三,取经队伍未能配齐。五百年前,孙悟空在佛祖心中算是有了人选,当然了,八戒、沙僧、白龙马,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也都非常重要。一路上,八戒常常吵着分行李,沙僧甚至也曾一度动摇,因而,佛祖识人识相,定下悟空,配齐队伍,才让唐僧正式西天取经。
取经只是金蝉子重返灵山的过渡取经的路很长,有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上妖精也很多,仅比较正规一点的就有百十个。虽然取经之路远且难,但是大伙心里都有数,唐僧取经必然会成功,因为这只是金蝉子重返佛界的一种形式。
唐僧取经成功后,观世音菩萨曾郑重其事向如来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看来在唐僧取经这件事上,如来佛祖完全是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的。唐僧取经只不过是金蝉子重返灵山的一个必由之路。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他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陈惠博览经书,隐居乡间,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玄奘年幼的时候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
17年后,他回到了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6版西游记中的唐僧
▲第一任唐僧——汪粤
当时还在上电影学院,得知导演选中他演唐僧后既高兴又紧张,汪粤表示,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非常恐怖的词,叫“奶油小生”,但导演却给了他“有佛气、有俊气、但不女气”的评价,让他增加了不少信心。
由于《西游记》的拍摄周期过长,年少清高的他为了能多尝试一些新的人物而离开了剧组选择了演电影。
▲第二任唐僧——徐少华
一***在剧组拍摄了两年5个月,后来由于自己考上大学而离开了剧组。徐少华在现场表示,当时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增肥了,剧组特意找来一名武打演员看着他,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个月下来就长了20多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汪粤在和他交接班的时候花了40元钱请他吃饭。
▲第三任唐僧——迟重瑞
迟重瑞是在《西游记》已经播出了11集以后才接手出演该剧的,由于前两任唐僧的变故才使得他幸运地成为最后取到真经的一位唐僧。1989年移居香港经商。
我不是尚书
唐唐取经究竟是如何的?也许只有吴承恩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