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system
“把小孩送到国外,有了语言环境,小孩自然而然就能熟练掌握英语。”有的不负责任的中介这样说,事实上这是一种侥幸心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认知成像科研教授杨滢(@屠龙的胭脂井)在《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分享了下面的世界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我结合观察分享一下。
孩子张嘴说话之前的行为,是他张嘴说话的基础。 18 ~ 24个月的时候,幼儿就开始对语言有所掌握了,可以说200个左右单词,可以表达很多意思,并且开始“八卦”,对大人说的各种事情有好奇心,甚至开始打探别人的事情。
婴儿切分语言词汇,用的是概率统计的方法,也就是从外界寻找声音的规律。 所谓“语感”,其实是从常常听见的某种语言的很多样本中总结出来的这种语言的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是不符合人脑学习规律的,因为孩子是靠总结统计规律的直觉来学习的,但学校教育孩子用代数式的逻辑符号系统(algebraic symbolic system)来学习。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目前科学上的假说是, 人在出生的时候,就“装配”了社交功能 。婴儿可以和人交流,可以逗人笑,甚至可以和人调情(flirt)。假设你抱着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当你说“啊”的时候,他也会发出“啊”的声音;当你对着他“哈哈哈”的时候,他也会模仿你发出“哈哈哈”的声音。这种有节奏的互动,和大人之间的调笑(或者说调情)毫无区别。当成年男女调情的时候,女孩甩一下头发,男孩就会笑一下;女孩身体前倾和男孩说话,男孩就凑近倾听……这些动作都是有节奏的。心理学家发现,动作越同步的人,相互之间的好感越深。
学习母语和学习第二语言是两个大相径庭的过程,因为年龄的差异,大脑使用的硬件都不一样。 婴儿是“世界公民”,有学习任何语言的能力,然而,他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对一些音的分辨能力,因为这些音在母语中不存在。比如,日语中不需要区分“r”和“l”这两个音,因此日本人就听不出这两个音的区别,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区分不了这两个音。
8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学习语言,就不存在这个困难,他们可以听出任何细小的读音差别,大人在这个阶段教他们语言,他们就可以保留对任何语言的读音的分辨能力。超强的听力能保证他们说外语完全没有口音。我身边很多老移民是青少年时期就到国外上中学,父母也是觉得他们去学校自然而然就能学会英语,结果现在和老外打了半辈子教导,也只会说几句皮钦语(洋泾浜外语)。
在婴幼儿时期学习一门语言,掌管思维的脑区和掌管语言的脑区也没有分离,所以母语是英语的人,习惯于状语后置(在一个句子最后说时间、地点),而母语是中文的人,习惯于状语前置(在一个句子最前面说时间、地点)。因此,晚学英语的孩子,虽然也可以学得很好,但是在说和写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将状语前置, 思维习惯与母语是英语的人不太一样 。
我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口语非常流利的留学生,非常喜欢说“垂悬结构”,比如“To write well, a lot of practice is needed.”(要想写好,需要大量的练习。)中文确实是通顺的,但英文里这个句子的不定式动词短语(infinitive phrases)并不能修饰“practice”,真正的主语必须是“ 人”,所以正确说法是:To write well, one needs a lot of practice.(要想写好,人需要大量的练习。)
在我看来, 出国只是让你有了更好的语言交流环境,不去系统学语言,依然无法达到能准确传达意图的“可用”范畴,而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你在他乡的生活质量 。比如我前老板,开了店,能和回头客喝茶,但话题永远都在装修上打转,因为当客人说“我很喜欢看李子柒视频”时,老板甚至分辨不出来话语中的词居然是中文。
那么不出国也有必要学英语吗?孩子掌握了更多的语言,就掌握了更多的概念。有些概念在特定的语言里才有,掌握了一门语言,就能拥有一些特有的思维工具。所以,让孩子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塑造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比如,英语里有个词叫“pellucid”,这个词有一个意思是允许最多光线照在某处,中文里就没有表示这个意义的词。
有人说现在翻译器这么发达,什么材料都可以翻译。我觉得有时候 问题不在于“怎么看懂面前的文件”而是“怎么找到更多的信息” 。在生活和工作里,想要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需要自己搜寻。如果把寻找信息的重任交付给别人,可能会受到一定的误导与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