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是三代人都进行篡位之举了吗?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懿擅政。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师擅政。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嘉平三年(251年),杀扬州刺史(镇寿春)王凌及楚王曹彪(曹操子);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废魏主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孙);正元二年(255年),杀镇东大将军(镇寿春)毌丘俭;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又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甘露五年(260年),杀魏主曹髦,立曹奂(曹操孙)。
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晋书?景帝纪》记载:?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谋以夏侯玄代?帝?辅政。?
李丰等人不惜一死,以执行皇帝密旨,企图废掉司马师用宗室夏侯玄来辅政。然被司马师发觉,李丰等人连同夏侯玄全部抓来,都灭了三族。
司马师也确是够深沉的。他在正月间杀了李丰等人,却不立刻对少帝曹芳有所举动。他拖延到九月,才用皇太后郭氏的名义把少帝曹芳废了,押往山东临淄的?齐国?,再度做所谓齐王,在事实上施以软禁。这时候,曹芳的年龄是虚岁二十三岁。
司马师心里所想的,是扶立一个小孩子做新皇帝。他嘴里所说的,却是了不起的一番?公忠体国?的话:必须扶立曹操的儿子,任城王曹据,使得国家有一个?长君?(年长之君)。同时,他叫皇太后郭氏一再以?长辈不可继承晚辈?为理由,说任城王是叔祖,不可继承侄孙曹芳。她出面主张,立魏明帝的一个侄儿、与曹芳辈分相同的高贵乡公曹髦。曹髦这时候的年龄是十四岁。
曹髦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武帝?曹操的曾孙。
曹髦
曹髦比起曹芳来,的确更有资格做魏国的皇帝。因为,他是有凭有据的曹家骨血,而曹芳不过是明帝曹叡的一个养子,来路不明,甚至未必姓曹。曹髦的另一长处,是书念得好。司马师扶立了曹髦以后,把嘉平六年十月改为正元元年十月。
司马昭废曹髦立曹奂
司马昭在于东吴诸葛诞打成平手后,?挟?了少帝曹髦回洛阳,叫曹髦封他为?晋公?,以并州六个郡与?司州?(司隶校尉部)的两个郡为晋国的封地;又升他的官为?相国?,赐他以?九锡?之命。
曹髦与在他以前的一个魏少帝(曹芳)很不相同。曹髦是?智商?颇高的一位青年。他向当时的太学博士淳于俊请教,问《易经》这部书的来源。淳于俊说:?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卦。?曹髦再问,为什么孔子不说?燧人氏没,包羲氏作??对于这一个问题,淳于俊答不出来。
曹髦不幸而生于帝王之家。否则,以他的能力,当一个平平安安、衣食无忧的当世名家,绝对可以做到。他也不幸而智商颇高。否则,倘若他是一个糊里糊涂的人,一切完全听由司马昭做主,可能获得司马昭的宽容,不致死于非命。
我们应该替司马昭说一句公道话:司马昭本没有计划要曹髦死,是曹髦自己?找死?。
曹髦在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己丑日,纠集了几百名?僮仆?,敲鼓呐喊,冲出宫门,想冲往司马昭的住宅,在?东止车门?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屯骑校尉司马伷想阻挡他们,被他们骂走。
他们到了宫城之南的?南阙?,被司马昭的走狗,魏国的中护军贾充,带了若干兵挡住,双方打了起来。
这时候,魏少帝曹髦拔出宝剑,亲自动手。贾充旁边的另一走狗,官居魏朝太子舍人的成济问贾充:?事急矣,当云何??贾充说:?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于是,成济便抽出自己随身佩带的戈,对皇帝曹髦猛力刺去,?刃出于背?。曹髦当时就死。可怜他年纪只有二十岁而已。曹操地下有知,应该后悔白花了一辈子力气替子孙谋得了这个并非值得一谋的皇帝宝座。
司马昭
事后,司马昭把成济杀了,灭掉三族。贾充,司马昭升封他为安阳乡侯(原为阳里亭侯),增加一千二百户封邑,扩大他的兵权为?统城外诸军?,加官?散骑常侍?,成济算是白白地上了贾充的当。
司马昭迎立了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原名曹璜),继承填补少帝曹髦所留下的皇位。这位曹奂在当时是?常道乡公?(常道乡属于幽州广阳郡安次县,安次县在今天河北省)。曹奂并不住在所封的常道乡,而与其他的魏朝宗室一样住在邺县。
司马昭把曾奂立为皇帝以后,更改年号,以甘露五年六月为景元元年。
曹奂成为魏朝历史上的第三个?少帝?(曹芳、曹髦、曹奂)。咸熙元年(264年)三月己卯日,司马昭叫少帝曹奂升封自己为晋王,封地由十郡增加为二十郡。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但只过了四个月,这位年仅二十虚岁的晋王,还等不及过年,就逼使与自己同龄的魏元帝曹奂?禅?位,废他做陈留王,自己登基称帝,立国为晋,改元泰始元年。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从此,魏国告亡,晋朝开始了。经过一系列统治阶级内部政治集团的惨酷斗争,历时十五六年(249?264年)之久,结果,亲司马氏的一派才把亲曹氏的一派彻底击垮了。
这是祖孙三代四人欺人孤儿寡母的结果,丝毫不值得夸耀,所以后来东晋明帝听王导讲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竟羞惭得抬不起头,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