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里面的内容怎么写

一、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二、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三、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射柳、蚕花会、放风筝。

四、清明节的传统食物

青团、清明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