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有啥秘密,孙悟空是故意踢翻八卦炉的吗?
火焰山的故事,在《西游记》占了三回,孙悟空大战牛魔王夫妇,情节跌宕起伏,是《西游记》中经典故事之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用来比喻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民族精神一部分。
因西游神话而闻名的火焰山,如今成为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著名旅游景点,《西游记》的故事,也成为旅游区重要的卖点。这里,有一个硕大的金箍棒造型的温度计,记录地面的温度。那么,现实中的玄奘法师真的路过火焰山吗?
从玄奘西行路线图可以看出,玄奘西行去程经过高昌国。高昌国是西域一个佛教国家,大概位于今天的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而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可见,唐僧路阻火焰山的故事,是有现实影子的。
《西游记》中,当地老者曾有描述,西去六十里,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现实中的火焰山,倒没这么大,山长100多千米,最宽处10千米左右,海拔500米左右。
在《西游记》描述中,靠近火焰山的地方,一年四季炎热,孙悟空买个糕,“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那么,现实中的火焰山有这么热吗?根据资料记载,吐鲁番年平均温度只有14.5℃, 但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火焰山是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1975年7月13日曾测得极端最高气温49.6℃,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89℃,沙窝里烤熟鸡蛋毫不夸张,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
不过,从吐鲁番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看,秋天的吐鲁番气温不是特别高。假设唐僧师徒10月路过火焰山,月平均气温已经降到20℃以下,一般不至于买个糕也烫手。不过,吐鲁番昼夜温差大,中午的时候感觉很热也是有可能的。
《西游记》火焰山周围的居民如何生活的呢?
卖糕的少年介绍,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当地人就布种,及时收割,得五谷养生。可见,火焰山虽然常年高温,但有铁扇公主芭蕉扇调和,当地居民基本温饱是没有问题。
那么,真实的火焰山会下雨吗?
吐鲁番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因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受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极难进入。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更加剧了此地的干燥炎热程度。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5.9毫米,1968年更是创下了0.5毫米的最低记录,几乎不可能湿润一粒沙石。不过,沙漠中确实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在气候异常情况下,当沙漠上空有大的降雨天气系统“经过”时,偶尔会遇到其他气流的“阻截”而放慢前进速度,或干脆停滞不前,从而将云中携带的大量水汽以降雨形式倾泻到沙漠地面上来。
当然,沙漠地区降暴雨的概率非常小,即使降下暴雨,也会被干燥的空气和强烈的阳光很快蒸发。所以,按照《西游记》说,指望下雨播种五谷,显然完全没有可能。真正养育吐鲁番盆地是地下水。盆地北部的山地降水达300至400毫米,高峰有积雪,为盆地主要灌溉水源。不过为了避免蒸发,提高水源利用效益,大多采用坎儿井灌溉。吐鲁番的葡萄、甜瓜、长绒棉等著名产品,都是这样得来。
《西游记》中火焰山来历,通常认为是孙悟空踢倒了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作火焰山。有人认为,这绝非偶然事件,应是太上老君有意为之,栽赃孙悟空,目的是在佛教势力范围内渗透道教势力。
那么,真实的火焰山有火吗?
通常认为,火焰山主要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得名火焰山。实际上,火焰山确实曾是一片火海。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曾作诗《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当然,火焰山的火并不是某个人放的,而是煤层自燃。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最终酿成煤田火灾。当然,煤田灭火在现实当中,是找不到能下雨的芭蕉扇,故有岑参等人之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