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雄关"为主题的作文,写学习,生活.800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读长征故事有感

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是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了长征中的若干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漫漫二万五千里征程,红军战士穿的是破旧的衣服,破旧的鞋子,背的是简陋的武器,他们为什么能够打败强敌,取得胜利?从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找到了答案,他们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长征途中,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着红军,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更是处心积虑要消灭他们.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英勇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了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了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克服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难忘泸定桥上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难忘绵延数百公里的草地上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更难忘那一个个胸怀宽广、舍生忘死的红军指战员.《25辆马车的故事》《南瓜生鸡蛋》让我知道 红军是为民着想的军队;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了彭德怀在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了,战士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毅然下令杀掉自己心爱的坐骑为战士们充饥,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苦的将领;《丰碑》中的军需处长掌管着全军的棉衣,自己却被冻死了.茫茫大草地上,曾发生过多少像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呀,《马背上的小红军》《半截牛皮带》生活的艰苦、战士的顽强令我惊叹不已。

长征已过去七十多年了,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磨灭,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英

雄气概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雄关漫道真如鉄,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一个个胜利。长征永载史册,长征精神永世长存!

(第二篇) 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雄关了。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看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了。

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高高的箭楼,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五个大字,笔力雄厚苍劲,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体,煞是壮观。但是壮观的还是它形势的险要。不信,你顺着那城门左侧的台阶往上走吧,你走到城墙之上,箭楼底下,手扶着雉墙的垛口,昂首远眺,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又惊又喜的赞叹.“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顺着那连绵起伏的山势,由西北面蜿蜒南来,向着南面伸展开去。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山角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万里长城的尖端。山海关,就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儿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其地势乏险要,正如古人所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第三篇)据说宇航员看地球,只看到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万里长城的其中一关——黄崖关。

万里长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这创造力是富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体现出来的,黄崖关长城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有八卦街、寿字园、碑林等构成。

城墙远望如刀齿,咬定青山不放松。蓟县黄崖关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的正中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北部之敌进犯京都的要冲。在历经多次修筑增建中,以富于战略眼光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主持修建长城的一次,规模最为宏大。泃河是黄崖关长城至关重要的隘口。东西两岸城墙象一把巨大铁钳,将泃河拦腰锁住。耸立东岸山峦的是太平寨,有如一道高大森严的屏障,飞鸟飞过也要煽起翅膀。这是关西城墙,状像轧刀,狠狠切断从王峁山顶直到西岸岸边的人马必经之地。黄崖关虎踞其间。城墙石垒砖包,坚如铜墙铁壁。层峦叠嶂之中,战台林立,高低相关,前后呼应。烟墩是点燃烽火、警报敌情的信号台,战台用于居高临下打击迫近城墙的敌人。戚将军别出心裁修的空心敌台,台内券洞可以屯兵驻军,还便于疏通和调动城上军队。凤凰楼看见敌人,蓟北长城便全部进入战备状态。

黄崖关内的八卦街,是依照八卦图建造的。我多亏跟着导游走,要不然早迷路了,这分明一道诸葛亮八卦阵,万一敌人入关,便陷入迷途。这座指挥台以旗帜指挥士兵用火铳弓箭射杀入网之敌。黄崖关是万里长城中罕见的一个完整严谨、构造精明的防卫单元。它是我国古代军事工程的出色杰作。

我们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我们望着这百尺之高的长城,惊讶的不得了,但是我们没有退缩,勇敢的面临着困难前进。我登上了第一阶,看到了面前有两条路可走,我毅然选择了最长的一条路。我刚开始登的非常起劲,但一会就累极了,一下子被三个比我年长的中学生抛在尾后。第一个烽火台终于到了,我休息了一会,又开始登通向第二个烽火台的路。这会我加足了劲,拼命的往上“跑”,毕竟是少年,耐力还是比我强,我只超过了一人。到了第二个烽火台,我累的恨不得忽忽大睡,但是我立刻批评自己:孙伟伦呀,孙伟伦,你是否联想当年筑城的艰辛。长城的每一块沉重的石头砖块都用手搬、肩扛、背驮上去。它长长的,一万两千七百里呀!想到这,我不仅站了起来继续攀登。最后一条路,也是最难的一条路展现在我眼前,我毫不犹豫,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像一头疯牛“奔”向第三关。结果,我,这个瘦子,胜利了!我获得了第一名!

站在黄崖关的最高点,我感慨万分,想起了导游的一席话:城明代隆庆年间,主持重修蓟县长城的是戚继光。在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北京市昌平县西)的1000多公里防线,都由他管辖,他管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的军务。戚继光在每座台上,配备了固定的台军。他著有《哨守条约》,令各台官兵传习。随时提防边警。同时,他还规定了传烽办法:有敌台的地方,以敌台充当烽火台,没有敌台的地方以墩台充当,如有敌情,白天举烟火举烟,夜晚放火,同时鸣炮。为了便于守台士兵的记忆,还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士兵牢记心中。一旦发现敌情,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以传遍整个蓟州防线。

是啊!镇守边塞16年,敌人异常畏惧,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在戍边的紧张、艰苦军事生活中,戚继光充满着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