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陵的介绍

在中国主要是以儒家的孝道文化为中心,结合忠、孝、礼、义思想的教育,宣扬正本清源、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感恩怀孝等儒家思想。这是民间塔陵建设的核心文化内容。但民间塔陵也有葬于殿堂之外的,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合葬了自己的父母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误解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坟上植树,主要作为墓的标训。汉仲长统《昌言》说:“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孔夫子简短的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把原来只有天子、大夫、士才能享有的墓上植树的古制平民化,故后世皆有“树葬”之风,以成古制。此外,《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据说殷人的墓地上是不筑坟堆的。这就是 “平葬”的古代葬法,即深挖坑穴,埋其身骨,地面上没有坟冢。殷商时期流行的“平葬”和周朝的“树葬”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两种葬法,在民间塔陵中属于特例,以尊古制。一般皆设在塔陵殿堂宫室的周边或绿化区域。

民间塔陵的殿堂宫室,其建筑型制以汉唐和明清风格为主,布局与“文庙”建筑布局相似,其供奉的神像,主要是该族的始祖,如“三皇五帝”、“孔子”、“老子”等。和当地地方神灵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塔陵供奉的“蚕丛”“望帝”等古蜀先人。但是在中国,所谓“儒道从来不分家”,道教信仰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渗透在人们内心深处,很多的民间塔陵都供奉道教的神仙真人,如“财神赵公明”、“药王孙思邈”、“关圣帝君”、“福禄寿三星”、“妈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慈航道人(观音)”、“泰山王”、“八仙”等等。与道教丛林的塔陵,没有太多明显的分别。 主要是指我国的道教 和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两种宗教。

在我国古代最尊贵的墓地则称为“陵”,如乘龙登仙的黄帝、始创八卦的太昊伏羲等其墓皆称“陵”,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而道教是我国的宗教,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也确实是继承了中国风水文化、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等一系列中国先民智慧结晶的宗教,也是一个极重视“养生送死”的宗教,所以在我国有些道教寺、庙、宫、观中除了有塔陵外,还有“养生馆”、“颐年院”等老年人等活动、居住场所。这包含着中国人对人生、对生死的淡定和从容。在道教看来死亡并不是可悲的事情,而是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生乐死态度。南华真人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息我以死”用死使我安息。所以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道教将人死看成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就是到今天道士在葬仪上的道场也有很多的歌舞元素。所以中国历代帝王很多都是登基不久,就为自己建造陵寝,老百姓很多都在生前为自己营造坟墓,道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禁忌,是塔陵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

道教对于死后处理身体的办法:冲虚真人列子在《列子·杨朱第七》中说:“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道教没有指定某一种特定的方式,但一直以来,列子讲的“第一种”方式——火葬,民间历代皆有遵从,用得较多。其他,如坐缸(瘗)、沉水和弃之荒野用得很少很少。火葬之后,对于骨灰的收藏,历代有不同的办法。根据道教天地观认为:人乃天生地养,天赋予人以魂,地赋予人以魄,人死,魂复归于天,魄(即身体)当归于地,所以历代有将骨灰撒入大地江河的。但需在塔陵或宗庙祠堂之中,为自己保留“灵牌”,以供后人祭祀。但是,这种方式绝大多数的人是不予认可的。所以在塔陵中往往将骨灰和灵牌一起供奉。

另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祖宗崇拜”,中国道教认为,人是天生地养,天地合气而生,像上文说到的,天赋予人以“魂”,地赋予人以“魄”,即身体。人在逝世以后,魂魄分离,而祖宗灵魂,则能保佑孝眷长发祺祥,惠及子孙,荫泽后世!所以在道教丛林中的塔陵,是以“祈福”为文化核心!一部分是“神灵庇佑”、一部分是“先灵庇佑”。故道教丛林的塔陵称“祈福宫”、“宝陵”、“福地”、“飞仙阁”等,道教全真道和真大道,也称墓为塔如“道士塔”“居士塔”等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强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灵魂观念。“轮回”说承认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灭。但人死后不灭的灵魂,将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随复受形”,而来生的形象与命运则是由“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此生行善,来生受报”,“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这种“六道轮回”的人生观对相信祖先灵魂永存阴间,能祸福子孙的传统汉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很大程度的冲击了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使建立在“灵魂不灭”和“孝道至上”的传统儒家,道教丧葬礼仪遭到了严重的影响。“六道轮回”的观念,除了否认了“先灵保佑惠泽子孙”“追思怀孝”等观念以外,还进一步否认了“风水文化”、“阴阳理论”、“养生送死”等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完整的“脱离六道、往生净土”的丧葬观念,佛教的这种主张,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融入中国丧葬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对于人逝世之后,身体的处理来讲,佛教和道教基本相同。当时,在古印度葬俗有也存在火葬、水葬、土葬、野葬四种,佛教徒也选择了以火葬为主。以火焚之,取舍利子,供于塔中,“塔”在天竺(印度)是最尊贵的纳骨之地,如历史上的戒日王、鸠摩罗王和统一印度的阿育王等均为塔葬。故有“天竺纳骨,以塔为贵;中土寝身,唯陵至尊”的说法。佛教丛林的塔陵称“普同塔”、“海会楼”。海会是佛经中的常用譬喻,指佛教圣众会合之处。德行之深与数目之多,譬如大海。《华严玄疏》卷一曰:“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海会”用作塔陵的总名时,取海众同会一穴之义。

另外,还有佛教的“净土宗”, 先是由慧远大师建立的佛教莲社形成而来,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净土”(也称莲宗、白莲社)其塔陵。由于信仰内容是求 “往生极乐”故称“极乐堂”。其主要的文化核心是脱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