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是内家还是外家
咏春是内家拳。
所谓内外家,出语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大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传》,讲的是武当张松溪的拳法。后来,清末民初有好事者(主要是文学作品)把武术分为内家外家。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功夫并没有所谓内外家之分。
现在,一般讲的内家,指的多是功藏于内,体用双修。练拳时更注重内功的修炼,练拳时既练内功,又练攻防。因为练内功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体内气血的运行,才能体会意念对肌肉的细微控制,才能做到气沉丹田(即所谓腹式呼吸,最大限度的吸进氧气),所以,练内家拳大多动作缓慢。(当然也不尽然,比如陈氏太极拳中的108路炮捶,速度极快,发力刚脆。)
只有内家拳才能做到后发制人。所谓后发制人,其实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先发制人。内家高手通过对内功的练习,神经感知能力异常灵敏,与敌一进行肢体接触,即能感知到对手力量的大小、方向,力量有无断绝(力量断绝之时,既是对手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即是破绽),就可以抢在对手之前作出反应,做到在反应上先发制人。这就是所谓“听劲”“懂劲”,做到“敌不知我,我独知人”(陈鑫《太极拳论》)
至于格斗时是否刚柔不是内外家拳法的评判标准。现在内家拳三大拳法分别是太极、形意、八卦。其中太极主柔,八卦刚柔幷济,而形意拳却极为刚猛,来去无遮拦。
实际上,中国武术很多拳法都是内外双修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内家拳也要练习肌肉的力量与速度,练陈氏太极时,同样要练石锁,练大杆子,练拿大顶。练八卦掌也要练习转铁球。而很多外家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意念的内功训练,只不过占的比重较小,还是以训练肌肉力量与速度为主。另外,少林拳中有更注重速度力量的外家拳,也有更注重内功的内家拳,例如少林柔拳、圆功禅拳、少林形意把等。
咏春拳属于南拳,南拳大多数注重发力,长桥大马,动作刚猛,手法多变,多属于外家范畴。比如南罗汉拳,侠拳,五祖拳,洪拳等。但咏春拳很例外。咏春练拳时,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特别是小念头训练,动作轻柔缓慢,很有太极拳的意味,建议你去网上搜搜叶问宗师的咏春拳视频,练的就是小念头。另外,咏春拳还有一套非常特别的黐手训练,训练原理类似于太极拳的推手,练习我前面所说的听劲、懂劲功夫,这是只有内家拳才有的练习方法。李小龙非常擅长这门功夫,曾经在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上表演过“闭目黐手”,即用布把眼睛蒙上与别人进行黐手练习,只有听劲功夫极高时才能做到。所以说,咏春可以属于内家拳范畴了。
但从咏春拳化出的截拳道,就不能称为内家拳了,因为他的训练手段,并不是以练内为主,体用双修的,而是以练外为主,练内为辅,只能算外家。
此外,从形意拳化出的大成拳(又名意拳)、南拳中的白鹤拳(日本空手道中的刚柔流,就是剽窃了白鹤拳里的一个支派--鸣鹤拳),也可划入内家拳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