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期,孔明隐居卧龙岗耕读求志,坐论大势而谋定三分天下,所以,孔明成为智慧的化身,卧龙岗也成为南阳璀璨的人文地标。

古时候的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下海入地无所不能,《易经》中,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孟德之口,讲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孔明年少时期就胸怀大志,虽隐居深山,躬耕于田野乡村,仍密切注视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各派军事力量的变化,考虑着安邦定国的大计。孔明经常和当地一些名士交往,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孔明才思敏捷,政治眼光锐利,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超过常人,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卧龙先生”,把孔明比做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

孔明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主公玄德,为玄德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种种原因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阿斗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孔明。

诸葛孔明不仅仅是中国民族智慧的代表,更是将人格与智慧集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后世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