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文化的历史价值
青墩遗址试掘与正式发掘后,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分别写出了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对遗址的重大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我们知道,一处遗址的考古价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而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则要有独特的文化要素,这就是遗址文化的先进性、代表性与开放性。青墩遗址的文化价值则集中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青墩文化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先进水平。
青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不论是石器、陶器,还是玉器、骨角器,都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滨江临海地带创造的最先进的生产或生活用具,其制作技巧,加工精度,审美水平,都令人惊叹不已。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曾对青墩遗址给予这样的评价:
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作为距今6000-5000年之间的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考古专家们对遗址文化价值的评价很高很多,我们无须一一转摘或引述,让我们直接列数青墩文化建树的若干个第一:
1、有柄穿孔陶斧,作为生产工具的模型或替代品是江淮东部原始先民的一大发明,为全国墓葬发掘中仅见。陶斧的出土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石斧如何装柄”的学术难题,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华第一斧”;
2、陶豆圆形柄装饰纹——刻有两方连续的图案,***分5组,每组均为等距,经张敏先生鉴定,系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原始先民五等分圆的实例,代表我国原始社会“数学或几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中国易学研究会忖家张政粮先生认定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从而为东方伏羲作八卦、开创易学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有人称其为“东方第一卦”;
4、鹿角回旋镖作狩猎工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创造和使用,为我国首次发现;
5、长江北岸五六千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
6、炭化稻谷的发现,标明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且是偏粳型稻),其久远的历史与浙江河姆渡遗址比肩,更难得的是在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酒器,这说明青墩古人那时就开始酿制米酒……
像这样的重要发现还可以例举若干,比如古朴精巧的石器、璀璨的玉器,以及青墩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使用数学知识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当年参加青墩遗址发掘的专家曾写下这样的考古笔录:
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无论是陶器、石器,还是玉器、骨角器,器形都是那样的先进,工艺都是那样的发达;同样,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动物标本也表明江淮东疗地区的原始先民有着发达的渔猎、采集、饲养和稻作农业经济……
只要我们认真研讨一下《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报告》,我们就会随处可见令人不得不赞叹的青墩文化建树的许多第一。
(二)青墩文化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最鲜明的代表。
或许有人认为,青墩遗址在南通地区首屈一指,如果放到更大地域范围内则不怎么样,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运河以东、江淮之间的这片广大地域,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址只有三处:一是1951年发现的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二是1973年发现的海安青墩遗址,三是1993年发现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其中青莲岗文化遗址地处江淮东部北缘的淮河岸边,考古工作仅限于几天的考古调查及采集到的零星石器与陶器,且遗址纵横面积很小,文化层只有一层,属于一种过渡性遗址。龙虬庄遗址则紧靠运河岸边,为江淮东部地区的西缘,遗址面积不小,出土文物较多,文化层堆积深厚,但其遗址文化面貌更接近于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而青墩遗址地处江淮东部腹部,遗址面积20000多平方米,仅正式发掘的490平方米即出土文物1000余件,文化层堆积多达6层,是典型的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正是青墩遗址的成功发掘,一下奠定了江淮东部存在始文化的基础,从而把江淮东部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因此有专家学者称青墩遗址的发现在江淮东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显然,蕴含江风海韵地域特色的青墩文化是江海大地和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
(三)青墩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青墩古人创造璀璨的青墩文化,除了自身不畏艰险勤劳勇敢,以及滨江临海地理位置的熏陶,还缘于他们不囿于海湾地带的偏僻,善于和江南太湖地区、宁镇地区,以及更广阔地域的远古先民进行多元的交流。
1、青墩陶文化在与外界的相互交融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据考古专家们鉴定,青墩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陶器,既有江淮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长江以南太湖、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专家们认为,在遗址的下、中文化层的出土物中,有许多陶器与宁镇地区的相一致;另一方面,青墩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又跟宁镇地区的石器相仿佛。这说明,远古“宁镇地区向江淮东部地区输入石器,而江淮东疗地区则向宁镇地区输入某些特殊的陶器,两者之间是相互交流”的。毫无疑问,正是这种“相互交流”,有力推进了青墩古人的生产生活水平,进而丰富发展了遗址文化的内涵。
2、青墩玉文化在模仿借鉴与创新中改进提高。如果说陶器、石器的交流仅反映了青墩古人与外界交往的一个侧面,那么输入玉料、开琢玉风,则使青墩文化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考古专家殷志强先生曾撰文仔细研究青墩遗址出土的玉器,他认为青墩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墩古人自己琢磨而成,且琢玉技术高超。他说:“我们之所以认为青墩玉器是青墩先民在外界获得玉料后,自己琢制玉器,而不是由于文化交流由别处引入的,是因为在青墩玉器上,我们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造型,而其琢玉工艺虽有其他地区的印记,但有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示出青墩文化的琢玉成形方式及琢制技法。这从青墩出土的琮、壁玉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他还特别指出,青墩古人的琢玉技术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借鉴、模仿学习阶段,而是在模仿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琢玉风格。他认为这“足以说明青墩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同时,给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显示出青墩文化强有力的包融性及创造性。
3、青墩稻作文化参与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大迁徙。青墩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不仅证实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即开始种植水稻,而且客观上印证了中日学者达成***识的日本弥生文化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猜想。考古专家们曾详细论证江淮东部稻作文化在全新世海侵后北上东迁朝鲜半岛,并东渡日本进而在日本九州北部形成以水稻种植和陶器制作为标志的弥生文化。我们知道,远古青墩经比高邮龙虬庄更接近大海,青墩古人应该比龙虬庄古人更熟悉大海的脾性,更依恋大海的丰饶,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全新世海侵后青墩古人与龙虬庄古人一起“同创***播江淮文明”,把先进的稻作文化和制陶技艺带到朝鲜半岛,并辗转东传日本。这在远古时代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4、青墩文化折射着中华文明的诸多文明因子。专家学者们考证,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八卦,伏羲引导先民渔猎种植,这些中国上古神话传说都可以在青墩遗址的出土遗物上得到印证。这说明,被考古学家称作淮夷的青墩古人在创造璀璨青墩文化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了中原华夏文明的许多要素。因此,有学者认为,青墩出土陶斧和麋鹿角刻纹至今的惟一性,说明青墩文化在中华远古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是青墩文化的这些耀人眼目的亮点,在把江海大地的文明史向前推进3000多年的同时,更让我们掂到了这份文化遗产价值的沉甸甸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