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永远不明白:枣三枚、姜三片!到底是多大的栆?多厚的姜?
医源于巫,巫士、巫术先天掌握的就是中国古文化最朴素的易学体系,巫一是老天的代言人,民众的指导者,同时也承担着医疗行业的重任,民众有病了,哪难受了不舒服了,一开始都是找的巫士。
他们掌握着整个易学的体系,在给民众看病的时候,也是采用易经为治病的指导思想,将之代入到中医学的框架当中,所以早期的中医学都是以易学为底蕴,以阴阳为指导,从临床诊断上、处方上、下药上、从中药的性味归经上,无不包含着易经的指导思想,易学、阴阳可以说是中医学的 核心理论 ;
说到核心理论,不得不提到汉朝的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中,一***收入112个方子,其中应用到的药物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药方非常简单,但是疗效非常显著,很少有贵重的药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简、便、廉、效”,其中大枣、生姜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40多次。
因为大枣能补中、调节脾胃,而姜能发汗、止呕驱寒,这是这两味药的最大特点,再看这两个药物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这么多年在生活当中也没有听说谁吃大枣、姜过敏不舒服的,药效非常突出,疗效还非常稳定;
早期看到日本有一篇报道,日本人对中国古文化非常喜爱,尤其是中医学科,就开始进行彻底的研究汉方,应用到临床,日本人这点来说是比较务实的,在中医学上的某一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是比中国都好,但是有一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自己认为,外来文化是很难被自己的民族很好的容纳吸收的,很难得其精髓,那你说几千年土生土长的汉学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他们又能学去多少皮毛呢?
在日本人研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来一个疑问,你说张仲景作为中国中医之首,被称之为医圣,但是为什么在临床用方上那么不严谨呢?中医处方讲究科学态度,组方讲究理法方药,哪味药起什么作用,君臣佐使,那下方是非常有原则性的,张仲景这方面当之无愧,但是当日本人研究到用量上时就产生非常大的疑惑了,克数这种还好说可以换算,但是有几味药像生姜、大枣,日本人就迷糊了,姜片有生姜、干姜、高良姜等等,是哪种品种的姜呢?就算不论品种,那姜是要多大的、多厚的片啊?再说大枣,也没提品种,更没说是干枣、鲜枣,这一点不同剂量上能查出2倍还多,日本人看到这就懵了。
当我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就觉得可乐,到底是拿别人家的东西,真是不好拿,为什么日本人研究不明白这个呢?其实你看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过的计量,有片、个、还有一小捏,这些剂量大家觉得准确么?非常准确!因为张仲景在处方的时候首先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易学,也就是术数学,将这两个学完全的融合到我们的中医学当中了,你看生姜三片,拿我们现在做菜举例子,放三片姜吧,差不多少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姜没有毒副作用,你多也多不了哪去,张仲景只想要这个——叁数,为什么要三,如果想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就要动我们的易学;
在先天八卦中,三跟离相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配五行,离卦人的身体脏腑心脏最相应的,这个相应不是古人觉得离与心脏配就随便定的,这个涉及到中医学中的象形学说和八卦学说相配,这里面的内容不是我在这篇文章内就能给大家说明白的,八卦类象当中把天下万事万物都归属于八卦当中,都能表示出来,八卦当中离卦跟心脏是相呼应的,而离卦的先天数属三,所以说张仲景使用的生姜三片是用来暖人体的心脏,鼓舞人的心气,所以说用三片,生姜中的有益之处才能立即进入心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中医学说当中,食物本身就有对应的脏腑,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黄色入脾,这是从食物的颜色上说的归经。
什么是归经?咱们人体上有十二条经脉,背后隐藏的就是五脏六腑,所以你看,我们提到那种中药都会提到归经,有的归肝、肾等,有的药物能归一个脏腑,有的能归两个甚至三个;古人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紧密联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所以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生姜、大枣数量,不是给你统计克数的,是考虑到你的归经上,而大枣七枚中,柒数应艮,艮指胃,是大枣性温,养胃作用的,所以必须用七枚;所以无论是大枣还是生姜的数量都是应脏腑之术,术数相合;
为什么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到这句话——不学易者不足以为太医,所以说看中国十大名医无一例外没有不研究易学的,都是在易学体系框架上才能很好的掌握、运用,才能将中医作用发挥的出神入化!而恰恰日本人光是学习中医汉方去了,并没有研究中国的易学,将之结合,所以他们再怎么研究和学习都不能研究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