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回来说幼儿园老师用脏话说她和另外一个小朋友了,我在群里问老师怎么回事也没有得到回答,怎么办
好像没有相关的资料,只有相对的案例看下 3岁,女孩,刚来到小班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她也从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不言不语,小朋友都玩的时候,她就躲在一边,其他小朋友都去教室的时候,她才会去玩滑梯,不停的滑来滑去,看上去很开心,因为孩子从来就没有过笑容,不像其他的小朋友,高兴的时候会活蹦乱跳,哭的时候也会嚎啕大哭。 语言很少,一般都是在老师问她话的时候,她才会给老师一个字的回答,比如问她要不要洗手,她说:“洗”;要不要吃饭,她说“吃”,吃饱了吗?她说:“饱”,并且要问好几遍,才会说话,她不会主动的和其他任何人进行语言交流的。 她从不会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但是,有时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她也不会还手,只会轻声地哭泣,她的一些行为以及交往模式和她的年龄不相符。也就是说,她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便是笑和哭。 小班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还不完善,所以,只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意愿,比如说通过抢、夺、推、拉、抓等动作与外界进行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语言的发展,这些动作也就会慢慢的被言语所替代,也就是相处的能力。可是,她不仅没有语言的表达,也没有动作上的行为,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为了了解孩子的症结所在,我专门到孩子的家中进行拜访,一家四口人住在两件小平里,有单独的院落,爸爸、妈妈、孩子和外婆,孩子的父亲是一名职员,妈妈和外婆做点小生意,经济上并不富裕,住条件也并不宽裕。 爸爸每天上班,并且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善言谈,妈妈要经常外出,带孩子的任务就由外婆来承担。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和外婆在一起,老人上了年纪,只起到了看孩子的作用,平时和孩子之间没有交流。即便是一家人都在的时候,也是很少有语言的交流,各忙各的,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半封闭式的家庭环境里,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家庭不适合孩子的成长,至少对孩子的个人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家庭的环境里到幼儿园新的环境之下,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一种困难,也就是环境适应障碍。因为她并不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如果把她放在新的环境里,就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否则,她会因为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更多的新问题。 曾有一位历史学家做了一个独特、但比较残的实验: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跟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前,婴儿开口会说出哪一种语言。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是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生父母的语言?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 可见,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建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上面的案例也证实了这一点,给孩子喂食,让孩子能够生存下去,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给孩子喂食的同时,要有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联结,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孩子的成长也就会存有困难。 于是,我专门的安排老师看护这个孩子,有时间我也会把孩子揽在怀里,和她说话,告诉她视线之内所发生的事情,当她一个人玩的时候,我会过去牵着她的手,和她一起玩,一边玩,一边和她说话。老师也会找一个绘本故事给她讲,慢慢的让她融入到小伙伴的中间去。 同时,我也告诉孩子的父母,在家庭的环境里,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守着电视看,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特别是语言的交流,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拥抱、眼神的交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让爸爸在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带孩子外出,参加户外的活动。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慢慢的发生了变化,脸上的笑容多了,能主动的和我打招呼,当老师问她话的时候,她会把发生的事情说的比较清楚,和小朋友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当别的小朋友和她抢玩具的时候,她会使劲的争夺,还会哭着向老师告状,有时也会和小朋友发生肢体的冲突,虽然,这些行为需要慢慢的引导,但是,这也证明她在表达自己的需求。 生活的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给予孩子生理满足的基础上,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份良好的、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如果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家庭环境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有给孩子的成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那么,就会对孩子的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即便是通过有效的、专业的引导,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不要忽略了入园之前的家庭教育,因为这是一个基础,一个人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完全有赖于在家庭里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所以,父母一定要教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在家庭中学会并掌握的。2.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担忧:“孩子回家做作业,复习功课,大人们不能说话,不能走动,稍不如意,孩子就会怒气冲天,撕书摔笔,甚至于破口大骂。”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患上了精神症,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孩子课业负担太重、学习压力太大而导致的适应性障碍。 “自适应效应”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应性教育,让孩子能够面对各种交往困境。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经过一所幼儿园时看到,当妈妈离开时,许多孩子都啕大哭,拉着妈妈的手不放。 我忽然想起了第一天送儿子上幼儿园的情景,许多孩子也是哭得非常厉害,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但儿子却不一样,那天他心情很激动,很高兴。还没走到幼儿园,我们就听见了欢快、活泼的儿童曲,儿子平时最喜欢唱,一听到音乐就随着节奏摇头晃脑。到了幼儿园,他又看见一的小朋友,更是开心极了,玩得不亦乐乎。带着儿子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后,我把儿子交给了幼儿园的老师便走了。有几个家长都以为我儿子是个“老学生”,第一天上学就很轻松、愉快,他们非常羡慕。 孩子从进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学会适应大的环境,要学会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有很多孩子不愿进幼儿园,可能是他们适应能力不够,无法适应陌生的新环境。有些孩子能很快融入新环境中,多是因为家长有意识地培养。 在儿子上幼儿园前的那个夏天,为了培养儿子的适应能力,我将他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 转眼间,儿子到爷爷奶奶家快一个月了。孩子刚到乡下时,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到处都是小鸡、小鸭,让初来乍到的儿子兴奋不已,以至于虽然辗转换了几趟车颠簸了五六个小时才到家的他,竟然没有半点倦意。见儿子这么开心,我暗自庆幸,这下可以好好地轻松一下了。 谁知道,我刚回城里没几天,儿子就哭着打让我接他回来。原来乡下的新鲜感一过,孩子就腻了。毕竟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弱。为了安慰孩子,我假装答应他,表示我马上就去接他回来,然后借口请假需要时间,让儿子心里有点希望。这么做果然很有效果,放下后,儿子又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玩了。 过了几天,儿子又打来。虽然我不想欺骗儿子,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我又找借口告诉孩子:“老板不给假,给了假马上接你!”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我费尽心思,编织各种各样的理由安慰和鼓励儿子。差不多一个多星期之后,爷爷奶奶打回来说,儿子现在不再哭闹吵着要回家啦,他每次与我们通话,都会讲一些新鲜的趣事,比如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起捉青蛙等,每次讲起来都兴高采烈,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 这让我想起了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谁都强。”孩子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历很多新环境,还要接触很多陌生人,交往更多的朋友。如果孩子无法适应的话,必然让他们的生活出现问题。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不快乐。那么,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吧。 培养孩子的性。我经常对儿子说:“做错了事,妈妈不怪你,但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会更好,为什么会失误。”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还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多鼓励,少打击。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我们应该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千万不要用恶语去伤害他们,否则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以后不敢尝试做事。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我鼓励孩子将同学和小伙伴带回家玩。家长不要因为害怕家里被搞得乱糟糟的,而拒绝孩子的这一合理要求。我们需要交往,孩子同样也需要啊。 不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如果孩子在交往时过于宽容、迁就朋友,你是不是害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便干涉或阻止孩子的交 往?孩子有交往的权利,干涉、阻止会阻碍孩子适应能力的发展。不过,适当的引导也未尝不可。 总之,你想要让孩子很快适应环境,那么,优秀的交往方法都要教给他,并且要有意地培养,这样的话,在孩子有了很多的交往经验后,才不至于在某一个环境中感到无助,也更有益于他们与别人的交往。 孩子的适应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感到自己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更愿意与同伴***处,为了让小伙伴接纳自己,甚至不惜拿出最珍爱的玩具或食品。此时的孩子非常希望能融于同伴之间,融于社会之中。他们也与同伴争吵,家长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为孩子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