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乡的名胜古迹
东汉家族崖墓群
化龙村化龙垭自然村有由3座崖墓构成的东汉家族崖墓群。3座古墓一字排开,长约10米,墓室均呈四方形,墓顶是平顶。位于北边、南边的古墓墓室较大,中间的较小。北边较大的墓室长1.3米,宽2米,深2.3米,约6立方米,内壁造型别致,刻有形态各异的图案。据当地百姓讲,墓门原是一块大石板,后来修晒场被拉走,古墓揭开时,墓中有陶碗、陶罐等陶制品,做工都很粗糙,已被打烂或拿走。中间较小的一座墓室长1米、宽0.5米、深2.4米,墓门有一块石板封着,石板一角已被打烂。南边一座较北边的小一些,古墓石板也被揭走。该墓群为东汉家族崖墓群,距今1800多年历史。崖墓实际为东汉时期流行于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它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开凿于荒僻深邃的石崖上。这次发现的崖墓大小不一,是当时普通百姓群葬墓穴。从结构上分析,该处崖墓群可以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等类型。这些崖墓都是90度角凿刻的,崖壁完全是平面,从墓结构、样式来看,其汉墓身份基本可以确认,但无法断定墓内所葬之人何许身份,估计北边墓室是主室,里面葬着的是整个墓内地位最高的人,3座古墓里葬的人是一个大的家族,属于当时的富有人家。该墓石质为当地较硬的白绵石,先人是通过什么手段在如此坚硬的岩石上凿出这些洞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该崖墓群为研究东汉历史、文化、艺术、人居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
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位于海拔450米的化龙乡石船村二组,距离县城42公里。古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一木质穿斗结构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门、戏楼、厢房、天井、正殿等,***计30间。
正门东西两边***有四幅巨型砖雕,西边两幅是“桐柳杏凰群图”和“松雀图”,东面墙上的砖雕是“百鸟图”和“五伦全图”。专家称,这四幅砖雕无论规模还是技艺,都堪称清代砖雕的珍品。
面南正中是杜家祠堂主体建筑的正门,厚重的木门上的彩绘门神画高达三米。跨进大门,一具四扇镂空双面雕屏风隔开了院落隐约可见的光景,屏风上雕琢着诸如“英雄图”、“太史第”、“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构思巧妙、雕工细腻。
屏门顶上,精密设计的六根柱子支起八卦纂顶的戏楼;戏楼上细腻的窗花纹饰精美,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凤、荷、梅等雕刻图案,戏楼房顶龙飞凤舞,四角翘爪,绚丽多姿。据介绍,当时风俗,宗族每逢喜庆、丰收、过年、中举等日子,都会请戏班来宗祠唱戏。
戏楼下经五步台阶进入天井。天井左右均为厢房,细腻的窗花、厚重的房门,彩绘的花纹,雕梁画栋甚多。出厢房,爬上高约1.2米的五步台阶,便为祠堂正殿“聚贤堂”,这里开阔通透,据介绍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19年(公元1893年),1900年落成。杨说,该古祠虽历经百余年,建筑仍保存完好,古祠建筑巧妙采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集中体现了川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和民间工艺精华,堪称一座清代建筑工艺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