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问题

用三峡水烹阳羡茶,用上峡的水泡,茶味太浓,用下峡的水泡,茶味太淡,如果用中峡的水来泡,那茶味就在浓淡之间,最为合适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种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外还有天泉雪水,饮茶用水多以前三种水为常,雪水则不多见。在茶道专家看来,煎茶的水质是不尽相同的,煎出的色、香、味也迥然不同。

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王安石经常喝肯定是知道里面缘由的。

其实是水中的硬度值决定了茶水冲泡出来的色泽,硬度在7-12 ppm之间的活水都适宜泡茶。

故事:

一瓮水树起一个政敌

除茶圣陆羽外,大唐张又新、两宋欧阳修、王安石、叶清臣,明季徐献忠、清代汤蠹仙都是一等一鉴别水质的高手。流传着关于他们的许多故事。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但难以除去病根,太医院让他饮用阳羡茶调养,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恰好苏东坡是四川人,王安石托他如往来方便,带一瓮瞿塘中峡水给自己。

丞相之命,哪敢不遵?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命人将瓮抬进书房,亲自以衣袖拂拭封口,打开纸封后,又命僮儿煨火,用银勺汲水煮茶。历史的记载在此处绘声绘色:据说王安石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小撮于内,等到汤色如蟹眼时,立即将水浇入,其茶色半响方见,王安石立刻面色大变,怒问:“此水何处取来?”苏东坡答:“巫峡。”王安石说:“你确定是中峡?”苏东坡答:“正是。”王安石十分不高兴地说:“又来欺骗老夫,此乃下峡之水!”苏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苏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妄图鱼目混珠、蒙混过关。苏东坡讪讪地问:“三峡水一般样,老太师如何知道?”王安石生气又得意地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响方见,故知是下峡水。”这篇明人笔记的作者在兴味盎然地描写了苏东坡的狼狈相后,笔锋一转,篇末又“八卦”了一下:二人因这壶水,有了过节,从此在政坛专门作对,大唱反调!

非但王安石对水十分讲究,圣人也有苛求的。孔子过盗泉而不饮,嫌它名不正,于礼不顺;颜渊一箪食,一瓢饮,打定主意任他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中国人的世态里,似乎皆有一种山水人格。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生动就像水不停地流淌一样,所以用水进行比拟。仁者则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不易冲动,性情好静,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简单介绍一下,苏轼送王安石峡水的故事,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