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易并作《系辞》的因缘是什么?

孔子学易的因缘,确是缘于道家。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会给人一些启发。

孔子49岁那年,在郊野之地遇到两位隐士。隐士留他住了两晚,谈话很投机。在离开前,隐士为孔子占了一卦,并预言了一些事。孔子深信不疑。回去后,随即潜心研究易理,“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至50岁时,遂感已知天命。因而作十翼,以阐易理。

这个故事,且不论真伪。

从历史记载看,孔子与道家有渊源,但并不知道渊源有多深,不象后来孔融所说的李孔是一家。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孔子之学,最初并未自成体系,而是经过近三十年奔波之后,融合百家学问而成。孔子向老子问礼,众所周知,因为老子太有名了,而向其他隐士问易、问其他,史上记述很零散,且没有统一说法,但并不等于没有,因为当时的隐士太多了。隐士之所以是隐士,是因为他们知道时机未熟,不愿意出来抛头露面。正如诸葛亮当初不出来辅助刘备一样,“得其主不得其时”。隐士们知道,春秋战国,能够成就孔子,无法成就自己,因而甘愿为孔子当人梯,做垫背,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正是道家清净无为的义旨所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幕后演员的贡献。

从反面看,孔子早年是不屑于学易的,只把它当作巫卜之术来看待,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受到隐士的点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孔子是不会有50岁再学易的转变的。另一方面,孔子晚年做道德的学问,理论基本上与道家如出一辙,更能看出孔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所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可以肯定孔子学易与道家渊源很深